午后的阳光,穿过明净的玻璃窗。
教室内形成几块金色的梯形,无数微尘在光路中翩翩起舞。
黑板上,两行白色粉笔字清淅地写着:
民国九十五年,东都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课笔试。
考试时间:13:00-15:00。
数十名年轻男女正摊开试卷,埋头于桌案之上。
教室内,安静得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墙上的挂钟,时针刚刚走过数字“1”。
考试显然才开始不久。
方诚坐在教室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
一身得体的白衬衣和黑色西装长裤,鼻梁上架着一副斯文的金丝眼镜。
再配上那顶足够以假乱真的秀发,将他身上那股凌厉的气息遮掩得一干二净。
如果不脱掉衣服,没人能将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青年,与那具充满爆发力的强悍身躯联系起来。
此刻,方诚双手拿着试卷,并没有急于下笔。
而是目光沉静,先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试卷分为三大块:基础理论、案例分析、论述题。
每一道题的题干和要求,都被他迅速摄入脑海,形成了一个清淅的解题轮廓。
“专注,开启!”
随着心中一声默念,周围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窗外篮球场远远传来的吆喝声,邻座考生紧张的呼吸声,监考老师皮鞋踩在地板上的轻响。
所有杂音瞬间被隔绝在外。
世界,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方诚仿佛进入独属于自己的,绝对安静的空间里。
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他提起笔,手腕微动。
一行行工整隽秀的字迹,便如打印般出现在答题纸上。
他的书写速度极快,却不见丝毫潦草,每一个字都力道均匀,笔锋清淅。
与此同时,大脑在高速运转着。
那些存储在记忆深处的法学专着、内核期刊论文、经典判例,此刻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化作奔腾的数据洪流,在他的意识中交汇、碰撞、重组。
最终凝炼成笔下最精准、最深刻的文本,迅速铺陈在卷面上。
一位体型微胖,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监考老师,正负着手,在过道间缓慢踱步。
他时不时停下来,瞥一眼旁边考生的答卷,然后又面无表情地走开。
当他走到教室后方,朝着方诚的座位瞥了一眼时,视线却不由得顿住了。
这位监考老师看到了一幕,令他格外诧异的景象。
那个长相斯文的男生,居然已经翻到了试卷的第二面。
“这么快?不可能!”
一个念头闪过,他下意识地以为对方是在胡乱填写。
毕竟,开考才十分钟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