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杨柳枝印象深刻的第三点。
*
第一,幕与幕之间,风格的极致对比。
第二,医生和沈昭陵之间,突破传统正反打镜头的对话场景。
第三,用甩镜头,实现沈昭陵切换人格的特殊用法。
这就是让杨柳枝,在刚刚小黑屋这段场景中的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地方。
这个场景刚刚只过去了十分钟,甚至还远远没有结束。
但要是放在大学的电影鉴赏课上,用来给学生们对电影的镜头语言进行分析讲解,这段镜头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却完全可以讲上一节课。
杨柳枝:“……”
今天来到现场之前,杨柳枝还特别跟几个评委说了一下。
他说,小玫瑰只是一个作家。他可能会写出一个很好的故事,用很好的文本来呈现,但也许他并不会用画面来进行展示。
主办方竟然让小玫瑰和艾艾这个ai,比拚什么“故事展示”能力,这实在是对小玫瑰太不公平了!
希望大家到时候高抬贵手,如果小玫瑰的故事不错,那就给他投票就可以了。请不要太在乎他的画面。多给新人作家一些包容心!
几个评委,也不知道是听进去,还是没听进去。反正都“嗯嗯啊啊”地答应了下来,没有人反驳。
“啊啊啊,好好好!”
“行行行行行,肯定会宽容的!”
“投沈昭陵!投沈昭陵!知道了,知道了,小杨,别说了!”
“确实有点过分……”
看他们敷衍的这样,杨柳枝怕他们根本没听进去,来这里之前,她可担心坏了。
但现在来看……
完全没有必要!
小玫瑰的镜头表现能力,简直超乎了她的想像。
他就是好,客观的好,不容置疑的好,也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去“宽容”!
在这场比赛里面,小玫瑰一人分饰多角。不仅扮演了编剧,更是帮忙扮演了:
导演——负责场面调度。
灯光师——负责现场打光。
剪辑师——负责镜头组接。
作曲家——负责音乐制作。
音效师——加入音效效果。
演员——亲自饰演角色。
特效师——加入动画特效。
道具布景师——布置场景细节。
服装化妆师——设计人物形象。
……
小玫瑰一人分饰多角,就像真正的人格分裂一样,把剧组里这些分工不同的工作,完美组接了起来。
如果这些工作真是靠一个剧组,也就还好,但这些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在现场表演出来。
这还不是预演好的表演,这完全就是个人即兴创作!
人类能有这种大脑计算能力,就算不是ai,也胜似a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