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76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您…您这是把一千八百年前的张仲景,从东汉…从东汉请来了啊!”
***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穹顶高远,华灯璀璨,气氛庄严肃穆。
全国医疗改革深化推进大会正在进行。
陈铭站在主席台中央,面对台下无数闪烁的镜头和聚焦的目光,从容不迫。
他手中徐徐展开一幅古朴的椴木卷轴,上面是他亲笔书写的遒劲大字。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震响在恢弘的殿堂之内:
“建十万中医馆,育百万‘赤脚医’!”他目光如炬,扫过全场,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工程,这是要让中医的根须,深深扎进基层的土壤,让老祖宗的智慧,守护在每一个老百姓的家门口!这是新时代的‘上工治未病’!是健康中国的基石!”
台下掌声如雷动。
他背后巨大的三维电子地图上,随着他的话语,无数光点如同被唤醒的星辰,在神州大地上次第亮起。
这些光点,代表着以“东黄水协作模式”为蓝本、星罗棋布在全国各地的乡镇中医馆和村级卫生点,如同一条条新生的血脉,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蓬勃生长、贯通连接!
闪光灯汇聚成的海洋,几乎要将整个主席台淹没。
就在这辉煌的顶点,主席台侧门被轻轻推开。
一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穿着洗得发白旧棉袄的老人,颤巍巍地走了进来。
这突兀的一幕让全场愕然。
所有的闪光灯和镜头下意识地转向这位不速之客。
老人浑浊的眼睛急切地在台上搜寻,最终牢牢锁定在陈铭身上。
他挣脱工作人员的搀扶,踉跄着向前几步,伸出枯树枝般颤抖的手,一把抓住了陈铭的手腕。
“陈…陈大夫…”
老人的声音嘶哑微弱,带着浓重的乡音,却清晰地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
“俺…俺从正阳县…走…走来的…走了七天咧…俺…俺就想替俺们卫生院门口那棵老槐树…给您…给您磕个头啊…”
他说着,浑浊的老泪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作势就要往下跪。
满场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最朴素的真情所震撼。
就在老人身体下沉的瞬间,陈铭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停顿,身体自然地前倾,单膝点地,稳稳地、有力地托住了老人的肘弯,阻止了他下跪的动作。
他抬起头,脸上没有一丝身为厅长的矜持,只有面对一位老病患时纯粹的温和与关切。
无数镜头瞬间定格下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辉煌的国徽背景下,陈厅长的笔挺西装裤沾染了地面的微尘。
而他托住老人的那只手,修长有力的手指,正无比精准、无比自然地扣在老人枯瘦手腕的内关穴上——那是只有东黄水镇的老病号们才心领神会、代表着“安心”与“我在”的独特暗号。
***
东黄水镇。卫生院门口那株饱经风霜的老槐树,沐浴在新一季的阳光里,亭亭如盖,新生的嫩叶在微风中舒展,绿意盎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陈铭蹲在老槐树虬结的树根旁,小心地挖开松软的泥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身旁放着一个陶制的旧酒坛,坛口用红布仔细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