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公司正常休息,但我早早起了床。七点不到我就出了门,背着包骑着共享单车去了老张所在的三号仓库。
路上风挺大,吹得人精神了些。街边的早餐铺飘着豆腐脑和油条的香味,我随便买了两个茶鸡蛋和一个豆浆杯,站在人行道边吃完,才骑上车继续赶路。
三号仓库在老厂区最里面,周围是堆满了旧木箱和铁框的空地。仓库门口的风扇哗哗地转着,老张已经站那儿了,抽着烟,一边刷手机。他看我来了,没多说什么,吐了口烟说:“走吧,跟我进去。”
仓库内部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现代物流仓,而是很多临时搭的隔断、混乱堆放的物料和杂乱无章的标识贴纸。空气里是机油味、灰尘味、还有一股说不上来的老旧气息。
我一边跟着老张走,一边在本子上记着东西。他指着一堆码得不整齐的塑料托盘说:“这堆是待质检的,但上头没批复流程图,我们现在全靠人盯,盯不住就混进去了。”
“你们有登记本或者扫码枪吗?”
“登本有,但几乎没人按要求填,扫码枪我们只有两把,其中一把上周坏了。”
我一边点头一边默默写下这些,心里越写越沉。文档上写得再漂亮,不解决这些基层实际问题,也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我们在仓库里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我拍了不少现场照片,还试着跟几个搬运工聊了几句。他们脸上都写着“别烦我”,但看在老张面子上,也勉强回答了几个问题。
我最关注的是流程卡点,比如入库流程、缺货反应机制、仓位调度效率这类问题。但越是细究,越发现实际操作和文档流程根本不是一回事——流程图画得漂亮,现场操作却是“看人情、靠经验、按习惯”。
十点多,老张拿出一瓶矿泉水递给我,语气难得柔和:“你也不容易,我们这些干活的,最烦的就是写报告的,但你这小子还行,没那么油。”
我接过水,笑着说:“我也不喜欢写,但这次真不能糊弄,不然我们大家下次就得继续被骂。”
他说:“我配合你,下午你要是有空,我带你去调度那边看看,那才是一锅乱炖。”
我点头答应,心里暗自感激老张这份难得的支持。
中午我们在厂区小饭堂吃了份盖浇饭。饭后他抽着烟,我在本子上把上午的记录按模块分类写清楚。写着写着,我忽然想到,这些工人看似粗鲁、懒散,实际上每个环节都在靠他们的“野路子”支撑着整个仓储系统运行,出了事,文档找不到人,但他们能在混乱中自成秩序,这才是真正的“经验流程”。
下午我们去了调度办公室,几个调度员正围着一张旧地图争论哪批货应该先上哪个架子。地图边角已经卷起来了,用胶带粘着。他们连电脑都不用,全靠纸、笔、嘴巴和嗓门。流程?哪有流程,抢时间、抢效率就是流程。
我在一旁观察,做了大量笔记,还偷偷录了几段音。老张说得对,这地方比仓库还混乱,但却跑得更快。
五点钟我才离开厂区,骑车回到住处,浑身是灰,腿也酸得不行。洗了个热水澡后才觉得活了过来。
晚上李倩又发来消息,说她们公司要准备迎接一个欧洲的合作方代表团,部门全员加班布置现场,还得准备英文讲解。我调侃她:“到时候别紧张说成汉语带方言。”
她发了个无奈的表情包:“我比你稳多了。”
我回她一句:“你是我的参照物,崩不了。”她没再说话,只回了一个“傻”。
我盯着手机发了一会儿呆,突然觉得,哪怕身边混乱如麻,但心里这点微光,只要不熄,就还值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