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有通判来,不过就象征性的看了看,安慰了几句,就没下文了。
这位看起来倒不像只是做做样子那种。
见姜淮眼里确实有关切之色,那刘六又领着姜淮走向井边,“这口井是村里唯一的水源,现在每天只能打出二十几桶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十几桶?”
姜淮说着,走到井边,想舀起来一瓢尝尝。
一旁一个衙役连忙制止。
“大人,这水又苦又咸。。。……大人……别……”
姜淮还是走过去,舀了一点井水,水刚入口,一股浓重的咸涩味就充满口腔,他强忍着没有吐出来。
“这水。。。这水能喝?”
“不喝就得渴啊,大人。”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苦笑道。
姜淮又走过去看了看,水面离井口至少有五六丈深。
一个瘦弱的妇人正费力地摇着辘轳,桶里打上来的水不足半桶,还浑浊。
姜淮沉默片刻,转身对随行的书吏说:“记下来,干沟村急需新挖水井,至少两口,要深井。”
他又问刘六:“村里有多少户人家?粮食可还够吃?”
“回大人,全村六十三户,二百一十七口人。去年收成不足往年的五成,现在家家户户都靠野菜掺着一点点粮食度日。”
刘六指着远处的一片山坡,“那边本来是我们村的林地,能打些柴火去镇上卖,可去年旱得连树都枯死了大半。”
姜淮跟着刘六走访了几户人家。第一家是个五口之家,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
他们所谓的“家”是一间不足方丈的土屋,角落里堆着些干草就是床铺。
灶台上放着一口破锅,里面煮着黑乎乎的糊状物,散发出奇怪的味道。
“这是什么?”姜淮问。
女主人局促地搓着手:“回大人,是榆树皮磨粉掺了点麸子。。。这还是好的,隔壁张婶家已经两天没开火了。”
走出屋子,姜淮深吸一口气,却吸进满口干燥的尘土。
他问刘六:“乡亲们平时靠什么营生?”
“往年还能编些筐篓,打些柴火去卖,如今。。。”刘六摇摇头,“树都旱死了,连编筐的荆条都难找。年轻力壮的去南边找活计了,剩下的老弱妇孺。。。唉。。。”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