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照进203房间,王谦睁开眼,发现杜小荷已经起来了,正站在窗前梳头。她穿着件浅粉色的确良衬衫,晨光给她的轮廓镀了层金边,发丝随着梳子的起落闪着细碎的光。
"醒啦?"杜小荷回头冲他一笑,"我打了热水。"说着指了指地上的暖水瓶和搪瓷脸盆。
王谦伸了个懒腰,木板床发出"吱呀"的抗议声。昨晚他们逛到很晚才回来,又因为隔壁的呼噜声几乎没怎么睡好。
"睡得好吗?"王谦接过杜小荷递来的湿毛巾,擦了把脸。
杜小荷抿嘴一笑,没回答,但眼下的青黑说明了一切。国营旅社的隔音实在太差,隔壁住着个打呼噜像打雷的壮汉,那动静简直能把房顶掀了。
"今天咱们换个地方住。"王谦下定决心。虽然介绍信上写的是利民旅社,但1984年已经开始有私人开的小旅馆了,条件或许能好些。
两人收拾妥当下楼,前台的大姐正在织毛衣。"退房?"她头也不抬地问。
"不退,"王谦说,"我们先出去转转。"
大姐这才抬头,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们一眼:"晚上十点前回来,过时不候。"
走出旅社,七月的哈尔滨已经热闹起来。街上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偶尔驶过的上海牌轿车引得行人侧目。路边的早餐摊冒着热气,炸油条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吃啥?"王谦指着路边一溜小吃摊。
杜小荷犹豫了一下,指向一个卖豆腐脑的摊子:"尝尝这个?"在牙狗屯可吃不到这么精细的早点。
两碗豆腐脑,四根油条,一共花了六毛钱。杜小荷小口啜饮着滑嫩的豆腐脑,眼睛都眯起来了:"真香!比咱屯里的豆浆好喝多了。"
吃完饭,王谦决定先带杜小荷去逛秋林公司。昨晚只是路过,今天要好好看看这个哈尔滨最着名的商场。
秋林公司是一栋欧式建筑,高大的拱门上方挂着巨大的招牌。进门就是食品部,玻璃柜台里摆着红肠、大列巴、酒糖等各种东北特产。售货员穿着白大褂,头戴白帽子,一副国营单位特有的倨傲神情。
"同志,红肠怎么卖?"王谦指着柜台里油光发亮的红肠。
"一块二一斤,粮票二两。"售货员眼皮都不抬一下。
杜小荷悄悄拉了拉王谦的袖子:"太贵了。。。"在牙狗屯,一斤猪肉才八毛钱。
王谦却掏出粮票和钱:"来两斤。"又指着旁边的大列巴,"这个也要一个。"
售货员这才正眼看了看这对乡下打扮的小夫妻,态度稍微好了些:"要切吗?"
"切。"王谦点头。两斤红肠被切成薄片,用油纸包好;大列巴则用细绳捆扎,像个小包裹。
从秋林公司出来,王谦又带着杜小荷去了第一百货商店。三层楼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从自行车到缝纫机,从的确良布料到搪瓷制品,应有尽有。
杜小荷在布料柜台前挪不动步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几块鲜艳的的确良布料。"谦哥,这料子做裙子肯定好看。。。"她小声说,手指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样品。
王谦看了看价格:一尺三毛五,做条裙子至少要六尺。"同志,要六尺这个粉色的。"他毫不犹豫地说。
"谦哥!"杜小荷急得直跺脚,"太贵了!"
"不贵,"王谦笑着捏捏她的手,"一辈子就结一次婚。"
买完布料,王谦又给杜小荷买了条红纱巾——正是王晴说的那种时髦货。杜小荷把纱巾围在脖子上,在镜子前转来转去,高兴得像个孩子。
中午时分,阳光明媚,他们漫步在老道外的街头,寻找着一家合适的饭店。经过一番寻觅,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家国营饭店。王谦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他点了一份锅包肉、一份地三鲜和两碗香喷喷的米饭。这一顿饭总共花费了三块六毛钱,虽然价格对于当时来说并不便宜,但王谦觉得能让杜小荷品尝到哈尔滨的特色美食,一切都是值得的。
杜小荷坐在桌前,看着眼前的饭菜,心中不禁有些心疼。她喃喃自语道:“这一顿饭的钱,够咱家吃三天了……”王谦听到她的话,连忙安慰道:“偶尔一次嘛,别心疼了。来,尝尝这个锅包肉,这可是哈尔滨最有名的菜呢!”说着,他夹起一块金黄酥脆的锅包肉,放进了杜小荷的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