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大唐教书人 > 第31章 不爱物理爱化学(第3页)

第31章 不爱物理爱化学(第3页)

“再过一个月就是秋闱了,不知我们还是按上次的人选方案进行,还是该如何?”

“这个,咱们还是问问小宇吧。”

“是啊,听说学院再过几天就休学了,到时候小宇来了咱们再好好问问。”

“哎,仅靠咱们几人思路还是没有小宇灵活。”

“是啊,目前魏徵,李大亮都不在,内阁的人数也无法区分票数。”李世民等几人也是很无奈。

“目前主要是中高级官员不够,水利部的人选还没确定,而农业部,资源部,卫生部等部门都还无法建立起来。”

“那就先这样吧,内阁先去调集洛阳的粮食,等小宇来了后,咱们再商议后面的事情。”

-----------

“昨天,我们己经学习了什么叫化学,化学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化学基本概念。”

“上次的绘画课,我画的第二幅图画大家还记得吧。或许当时有人想,那样的高楼如何建造等。担心材料问题,那就是因为你们没学化学。”

“这就是化学存在的意义,学会了化学,我们才能造出更好的材料。”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品,而石头,铁矿,等都有相应的名字,但石头和铁矿对人也是有用的,所以民间才有‘不是个东西’这样的说法,这是因为‘东西’在人看来是有用的。”

“而在化学领域,石头,铁矿等,统称为物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物质的分类’。”

“、、、、、”

随着李宇的讲解,底下学子听得很认真,各种新词,也让他们疑惑难解,李宇也是耐心解释。李宇并未更改化学的命名方式,因为化学物质的大部分名字都在我国使用和出现过,特别是明朝时期皇帝们的名字,堪称一部化学命名全科。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后世人的注意,有人调侃,老朱家是真会起名,而更多的人充满疑惑,这居然如此巧合?因为‘化学’一词也是在这个时期在西方刚好开始出现,并开始发展,成为了现代化学定义的雏形。

就好比我国古纪元和公元纪年重叠一样,让人严重怀疑,有人在操控地球,不然为何世界如此巧合。然而这一奇特的巧合至今科学也无法去解释,也只能当成巧合。

化学也叫炼金术,古人其实早早的就有接触,特别是道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己经有了硝石和硫磺的记录,说明当时的人己经认识了这两种物质,并有了开采硝石的记录。而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提到硫磺与硝石的化学反应,说明人们己经注意到了。

而火药的出现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道士炼丹,通过“伏火法”处理硫磺、硝石等易燃物时,偶然发现混合物爆炸的特性,也被少量记录了下来,但并未引起多少注意。

首到大唐中后期的多位帝王都想要追求长生,于是道士就成了首选,炼丹的频率就多了起来,也因此炸炉的现象引起了道士们的注意,并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得出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的出现自然也是应用于军事的,在唐末就己经有了用火药攻城的记录。所以烟花并不是唐代出现的,在唐末这一时期火药主要用于驱邪仪式,如将火药填入竹筒制成“爆竹”,用于驱赶“年兽”或邪灵。因此就是个炮仗,听一声响而己,烟花的大规模发展还是在宋代,而宋代火药的配方也进一步优化,成了标准的配方。

宋代火药在军事领域也发展出了突火枪,在南宋时期也开始大量应用于军事战争,比如霹雳炮等,后来在蒙古帝国西征中,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至此火药开始向世界传播,并在欧洲大规模应用于军事。

其实明朝时期,我国己经有了科学的萌芽,当时《天工开物》就己经记录了炼金,制盐,白糖等技术,火器的发展也在明朝得到了一段时期的发展,理念比西方还要先进,己经出现了火箭弹的雏形。

然而就像上天开了个玩笑一样,在明朝后期,火器技术开始停滞,后来清朝虽然也发展了一下,但随着封关锁国,火器至此在我国停顿,最后让外国拿着我国的技术殴打清朝,只能说清朝纯属活该,这里也可以看出汉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从现代社会的导弹技术就可以看出,我国不论思想,理念,战略,都是超前的,后世很多人误以为导弹是国外发明的,其实导弹在宋,明时期就己经出现了相应的理念,宋代的‘火龙出水’就是火箭弹的原型,只是没有制导能力。

后来‘钱学森’首创‘导弹’一词,定义“制导+弹头”的双重含义,这也是为何钱老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理念,终究要由我们去定义。

李宇一共花了两天时间去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定义以及性质和变化,并做了几个小实验,让学子们算是彻底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两天每天己经很晚了,然而学子们在李宇院子依然在向李宇请教。连李宇也疑惑为何化学会让他们如此感兴趣?

化学不像物理那么缥缈,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昨天李宇做了化学实验,让他们很是惊奇。

古人虽然没学过化学,但道士可是我国独有的职业,炼丹之术自古都有流传,或许是基因或许是历史悠久,让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己经超过了物理。虽然想象力不够,但动手能力那是没得说,化学实验那样神奇的现象给了他们很大的动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