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炎夏帝国而言,想要获得世界霸权并不是很难的事情,难得是如何维护霸权,并且逐步实现文明统一。
在历史上,炎夏一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建立了“天下”这个概念。
但是时间进入现代社会,传统的朝贡体制己经不足以维持霸权。
西方的殖民体制也与炎夏文明格格不入。
所以朱大壮就开始逐步探索一种新的霸权体制——宗藩体制。
所谓宗藩体制就是以宗亲血统建立的统治体系。
这种统治体系实际上从上古时期炎夏文明就己经开始实行了,那时候叫做“夏君夷民”。
而且炎夏历史也证明这种统治体系具有非常强大的文明同化性和民族融合性。
周朝建立的封国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以后的炎夏文明的版图和民族成分。
“夏君夷民”是周朝在扩张领土和巩固统治过程中采取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核心在于以华夏礼乐文化为纽带,对周边“夷狄”族群进行政治整合与文化同化,从而推动周代疆域的扩展和统治的稳定。
这一策略对周朝的领土扩张和长期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政治整合:以“炎夏”为旗帜的统治合法性构建
“夏君”象征正统性
周人自诩为“夏”康诰》称“用肇造我区夏”),通过强调自身与夏文化的联系,确立对中原地区的合法统治权。
分封诸侯时,以“夏君”身份册封同姓(姬姓)和异姓功臣(如姜姓齐、嬴姓秦),形成以周王室为核心的宗法网络。
“夷民”的吸纳与改造
对归附的夷狄部落首领授予爵位(如楚君早期受封“子爵”),将其纳入周代分封体系。
通过联姻(如周襄王娶狄女为后)和盟约(如齐桓公“尊王攘夷”)缓和冲突,逐步将夷狄势力转化为周朝的附庸。
二、文化同化:礼乐制度作为扩张工具
“夷变夏”的渐进过程
周王室通过推行礼乐、宗法制度,使夷狄族群接受华夏文化(如《左传·定公十年》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典型例子:
楚国:从自称“蛮夷”到战国时以炎夏自居(如屈原《离骚》追溯颛顼为祖)。
秦国:原为西戎势力,后通过采纳周礼(如秦襄公“始国,与诸侯通使”)逐渐华夏化。
“夏君”的文化输出
分封的诸侯国(如鲁国、晋国)成为向周边夷狄传播炎夏文化的据点。
青铜器、文字、祭祀礼仪的推广,强化了夷狄对周王朝的文化认同。
三、军事与经济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