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 第262章 最后的分流和安置(第2页)

第262章 最后的分流和安置(第2页)

他们将广场上所有登记在册的5到16岁少年男女聚拢起来。

这些孩子,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里混杂着不安、好奇和一丝被点燃的憧憬。

“听好了!跟着我走!

带你们去能吃饱饭、能学本事的地方!”

一个少年团骨干拍着胸脯,声音斩钉截铁,“以后,你们就是少年团的人了!

记住团规:守纪律,听指挥,勤学苦练!将来,你们就是咱们长治县的顶梁柱!有没有信心?!”

稀稀拉拉、参差不齐的回应响起:“…有…”

“大点声!没吃饭吗?!”

“有!”这一次,声音响亮了许多,带着一股被激发的少年意气。

孩子们跟着那面飘扬的学字蓝旗,汇成一股虽显杂乱却蕴含生机的溪流,向着县城里临时腾出来的几处学堂和校舍涌去。

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识字、算数、基础技能,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长身体的饱饭。

他们是未来的种子,是这份安家立业契约里,最值得期待的长线投资。

“养字区!老人孩子!这边!小心脚下!”负责养字区的,大多是县里征调来的稳重妇人和略通医理的半大孩子。

他们的声音相对温和,动作也更加细致。

怀抱婴儿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者、以及那些在路上耗尽了所有力气、此刻眼神空洞麻木的半大孩子,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到相对僻静、铺着干草、架着几口小锅熬着米油的区域。

一个安置组的妇人,正蹲在一个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女孩面前。

女孩约莫六七岁,是一个孤儿,父母已饿死在路上。

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布包裹,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

妇人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米油,声音放得极轻极柔:“丫头,不怕。来,喝口热乎的,暖暖身子。”

她用小勺舀起一点点,轻轻吹凉,递到女孩干裂的唇边。

女孩迟疑地、试探性地舔了一下,温热的米汤滑入喉咙,她空洞的眼神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又舔了一口。

妇人脸上露出一点宽慰的笑容,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着。

在这里,活下去,恢复一点人样,是唯一的任务。

至于将来?

或许能等到亲人,或许能在养字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又或许等身体好了,也能去签那份力字的契约。

-----------------

长治县衙前广场那关于安家立业的滚烫喧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荡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沿着浊漳河畔和那条不断延伸向太原方向的黄土路基,迅猛扩散!

辛安泉水库工地。

这里早已不是简单的以工代赈点,而是一座由血肉、号子、泥土和巨大野心构筑的人间奇观。

十六万人的洪流,在冬日并不温暖的阳光下,如同密密麻麻的工蚁,在巨大的堤坝雏形、纵横交错的引水渠基槽和轰鸣的简易碎石场之间奔忙。

号子声、铁锤敲击声、独轮车吱呀声、监工急促的哨声、以及远处开山爆破的闷响,汇聚成一股震耳欲聋、永不停歇的声浪,冲击着潞城盆地的边缘。

然而,当县衙广场那青砖白瓦、血脉相连林家村、安家立业功德契的消息,如同最强劲的季风般刮过这片沸腾的工地时,一种截然不同的声浪开始从各个角落、各个工棚里酝酿、汇聚,最终爆发!

“听说了吗?!县里!县衙门口!那些新来的灾民,全签了!签了就能成领航者的人!以后也能分房!”

一个刚换下工装、端着粗陶碗喝糊糊的汉子,声音激动得发颤,对着工棚里挤得满满当当的同伴吼道。

“签啥契?咱干的不是一样的活?”旁边立刻有人追问。

“不一样!大不一样!”那汉子碗都顾不上放,唾沫横飞,“那叫安家立业功德契!签了,就是正儿八经的公司员工!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不光管饱,以后凭工分真能分那青砖白瓦房!是按章程来的!有奔头了!”

“血脉相连?林家村人?”工棚里瞬间炸开了锅。

他们在这里挥汗如雨数月,每日只为那一口饱饭,虽然知道是在建水库,是为长治谋利,但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还是流民,是外人。

那血脉相连四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们心头积压的迷茫和疏离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