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母在电话里显得特别高兴。儿子平时难得给她打电话,尤其在海上时,她总免不了担心,毕竟就这么一个儿子。
“妈,我现在在镇上卖鱼呢,卖完就回去。我钓的石九公、石斑鱼、黄条鰤和真鲷都多留了些。你看什么鱼需要多留点回来吃?”
听说回家有土龙汤喝,李友非常兴奋。土龙炖汤不仅美味还滋补,尤其在秋冬季节,是很好的煲汤食材,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贵了。
他们这儿品质中等的土龙就要七八百块钱一斤,好一点的上千元一斤,而且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幸好是父亲自己抓到的。不过话说回来,父亲母亲在吃这方面一向很舍得。
“现在黄条鰤最肥美,你多带两条回来,我给你做香煎的!”母亲嘱咐道。
“知道了,先挂了!”李友把手机揣回兜里,又往泡沫箱里丢了两条十来斤重的黄条鰤。母亲的话还是要听的,她说多留两条就多留两条!
这时快九点钟了。李友打完电话,去码头下面打包了三份锅边糊上来当早餐。
这个时间点,码头上己经没什么人了。该出海的早就出海了,该回来的也基本都回来了。
只剩下一些在码头闲逛或打扫渔船的人。这些人看见李友的钓鱼艇满载而归,都凑过来看热闹——谁不知道李友出海收获好?不看不要紧,一看都惊呆了。
活水舱、泡沫箱和冰柜里的鱼他们看不见,光是堆在甲板上的那批黄条鰤就够让人惊讶的了。
这些人大多是三十来岁的汉子,常在码头活动,李友这几次的鱼获己经吸引到他们的注意不少人早就打听过李友的名字。
他们也没怎么客气,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的天!这么多黄条鰤!就算正经渔船出去一趟也未必能捞这么多吧?这还只是一艘钓鱼艇,就三个人弄上来的?真是厉害啊!”
“这收获比我开船出去拖网还强!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听他这么说,旁边相熟的人立刻反驳:“你想得美!人家这只是堆在甲板上的,你没看见钓鱼艇上还有六七个泡沫箱?活水舱里肯定还有鱼啊!”
“阿友,我看你这钓鱼艇上就三个人,还有好几个钓位空着呢,下次出海叫上我呗!”
“对对对,还有我!”
人群里从来不缺钓鱼爱好者。对于“钓鱼佬”这个群体,有个神奇的现象:
只要让他们看到钓到大鱼的希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挥舞着钞票冲过来,力气一个能够钓上来大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