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方面呢?却便利了掌权的朝廷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
“他们控制地方乃至朝廷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日趋衰落。”
“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
“此时威胁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的,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李恩凡说到这里,慢慢的说出了几个名字: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为什么在姓氏的前面加上一个地方的名字?这就是最大的原因。”
“九品中正制,让他们到了朝堂之上,掌握了权力之后,那一个地区的选拔官员权力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并且,一个地方的大中正和小中正,全是由他们的人担任。”
“他们可以非常轻易的视自己所在的地方所有官位为自己的禁脔。”
“而这,才是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危害。”
在场的所有人恍然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他们之前真的还以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世袭官员的制度呢。
原来真正的九品中正制是这样的。
“那曹魏时期,为什么要颁布九品中正制呢?”
“在东汉末年乱世时期,曹操己经发现了举孝廉制度的种种弊端。”
“为了清除和打击朝堂上世家士人的人,他发布了唯才是举,也就是招贤令。”
“这个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建安十五年,第一次发布招贤令。”
“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九年。”
“在这一年,曹操发布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明确要求官员们在选取士人时不能因为有短处或瑕疵就弃之不用?。”
“并且还用陈平“盗嫂受贿”来举例。”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第三次发布招贤令,继续强调“唯才是举”的政策?。”
“曹操发布招贤令的本质是什么呢?他看到了此时魏国的弊端,就是换本,想把此时的所有世家和士人的关系网全部打破。”
“但这一切,在曹操死后,就全部停止了。”
李恩凡说到这,话音一转,继续说了起来: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于洛阳。”
“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
“所以,他就想到了称帝。”
“但称帝,是要有势力支持他的,贸然称帝,所有的势力都会反对。”
“这个时候的所有势力,依然都是汉朝名义下的臣子。”
“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支持他上位的颍川世家。”
“而曹丕也给了颍川世家的好处,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把选拔人才的权力,放到了他们的手上。”
“而颍川世家等人,获得了好处,也就开始支持曹丕称帝。”
“所以,时间很快。”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逝世,曹丕上位。”
“公元220年,11月25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