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永乐年。
“这让咱想起了很久以前,跟着岳父学兵书的日子。”
朱棣回想起了十几年前,徐达教导自己的时候。
旁边的朱高炽听到这话,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
“他不会教导咱历史上那些打仗成功的例子。”
“只教导咱那些失败的例子。”
“每教导一个失败的例子,都让咱思考,为什么会失败?”
“咱说错了之后,他又会及时的纠正。”
朱棣的脸上露出了感慨的神色,随后又轻声说道:
“他更是从来不会教导咱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例子。”
“用他的话来说,以少胜多这种事情,太偶然了。”
“你要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手,才能以少胜多。”
“你不能期望着对手全是蠢笨如猪。”
“要把你每一场的对手都当作毕生之敌去对待。”
“而且,长时间的战争,你不能总是期望着以少胜多来打赢敌方。”
“当你总是期望着以少胜多的时候,那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朱棣转头又对着朱高炽说了这么一句:
“这是他经历最后一场大败,得来的感悟。”
说完之后,朱棣回过头,看向远方。
最后,朱棣的脸上悄无声息的落下了一滴眼泪,喃喃的说道:
“当你把你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极致,后勤、训练、侦察等等,都做到了极致。
“发现没有了错误之后。”
“那胜利自然会到来。”
汉朝。
元狩年。
“陛下,臣对于感悟颇深。”
卫青抬手朝着刘彻行了一礼,感慨的说道。
“哦?”
刘彻看向卫青。
“臣在学习兵书的时候,想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成功的例子。”
“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想的那些失败的例子。”
“在安营扎寨、两军对垒、行军途中,臣会一首琢磨,哪里有错误,哪里符和失败的例子。”
“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期望你的对手和那些失败的主帅一样。”
卫青一首以来的想法就是,把该做的,都做到极致。错误,也尽量的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