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亮剑之崛起之路 > 第2章 新二团的烂摊子与破冰之旅(第1页)

第2章 新二团的烂摊子与破冰之旅(第1页)

骡子的蹄子踩在黄土路上,发出沉闷的“哒哒”声。陈峰坐在驮着行李的骡子上,看着路边不断后退的酸枣树,心里盘算着新二团的情况。从抗大一起分配到129师的学员里,有三个被分到了386旅,另外两个去了主力团,只有他被派到了这个刚组建的新二团。

“陈副团长,前面就是新二团的驻地了。”带路的通信兵小李勒住缰绳,指着前方山坳里的一片土坯房。陈峰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排歪歪扭扭的窑洞前,一群穿着五花八门服装的士兵正蹲在地上晒太阳,有的在缝补破烂的鞋子,有的在用石头磨刺刀,还有几个围着一口破铁锅,不知道在争执什么。

这就是新二团?陈峰皱起眉头。原主的记忆里,红军部队哪怕装备再差,队列和军容总是整齐的,可眼前这群人,怎么看都像刚收拢的散兵游勇。

“那不是王团长吗?”小李忽然喊道。陈峰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从最大的那孔窑洞里出来,军装上沾着不少油渍,腰间别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正扯着嗓子朝晒太阳的士兵们吼:“都杵着干啥?上午的刺杀训练还没达标,想挨鞭子是不是?”

士兵们慢悠悠地站起来,有气无力地拿起地上的木棍——看来连像样的训练器材都凑不齐。王团长看见陈峰他们,眼睛亮了一下,大步迎了上来,老远就伸出手:“是抗大来的陈峰同志吧?我是新二团团长王铁柱,盼星星盼月亮,可把你给盼来了!”

陈峰翻身从骡子上下来,握住王铁柱的手。对方的手掌粗糙得像砂纸,虎口处有厚厚的老茧,一看就是常年握枪的老兵。“王团长,我是陈峰,以后就在新二团跟你并肩作战了。”

“好!好!”王铁柱爽朗地大笑,拍着他的肩膀,“早就听说总政给我们派来个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还是秋收起义的老资格。咱们新二团这摊烂事,总算有人能搭把手了。”他说着,不由分说地拉着陈峰往窑洞走,“走,进屋说,我让炊事班杀了只老母鸡,给你接风洗尘。”

窑洞里面比外面看着更简陋,土墙上挂着一张模糊的地图,桌子是用石头垒的,上面摆着一个缺了口的搪瓷缸。王铁柱给陈峰倒了碗浑浊的水:“咱们团的情况,你在路上估计也听说了。说是个团,其实满打满算就三个营,加起来不到一千人。一营是原来的县大队改编的,二营是收编的地方武装,三营更杂,有溃散的中央军士兵,还有附近的猎户。”

陈峰端着水碗,静静地听着。这些情况和他预想的差不多,新组建的部队大多如此,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散沙”捏成一块钢。

“装备就更别提了。”王铁柱叹了口气,“全团算上我这把马刀,能打响的步枪不到三百支,子弹平均每人三颗,手榴弹加起来凑不齐五十颗。上个月想给三营配挺机枪,愣是没处找去。”

正说着,窑洞外传来一阵争吵声,夹杂着摔东西的脆响。王铁柱的脸色沉了下来:“又是二营那帮兔崽子!”他起身往外走,“陈副团长,你先坐着,我去看看。”

陈峰跟着走到门口,只见十几个穿着黑色短褂的士兵正围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推搡,地上散落着几本被踩烂的书。“姓赵的,别给脸不要脸!”一个络腮胡大汉指着年轻人的鼻子骂,“让你把团部拨的粮食给我们二营多分点,你偏要按人头算,是不是看不起我们地方武装?”

戴眼镜的年轻人涨红了脸,紧紧抱着怀里的账本:“这是团部定的规矩,按编制分配,我不能徇私!”

“规矩?在这地界,老子的话就是规矩!”络腮胡说着就要动手,却被王铁柱喝住:“都反了天了!二营长,你想干啥?”

络腮胡看见王铁柱,气焰顿时矮了半截,但还是梗着脖子说:“团长,不是俺闹事,是赵文书太死板。咱们二营都是山里出来的汉子,饭量大,这点粮食不够吃啊!”

陈峰这才明白,络腮胡是二营营长,戴眼镜的年轻人应该是团部的文书。他注意到周围的士兵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都带着对二营长的不满,显然这种恃强凌弱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粮食是给打仗的人吃的,不是给闹事的人留的。”陈峰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按编制分配,是全军的规矩。要是谁觉得自己饭量大就能搞特殊,那明天日军来了,是不是也能因为子弹少就不打仗了?”

络腮胡没想到这个新来的副团长敢当面怼他,愣了一下,随即怒道:“你算哪根葱?老子跟着王团长打鬼子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我是不是葱,不重要。”陈峰往前走了两步,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士兵,“重要的是,你们穿的这身军装,不管原来是县大队还是地方武装,现在都是八路军的战士。八路军的规矩,就是官兵平等,按制度办事。今天这事,要么按文书定的标准领粮食,要么就别领,饿着肚子去操场上练刺杀,啥时候练达标了,我让炊事班给你们加一锅红薯。”

士兵们的眼睛亮了起来。红薯虽然不值钱,但在这缺粮的年月,却是实打实的诱惑。络腮胡还想说什么,却被王铁柱瞪了回去:“陈副团长说得对!二营长,带着你的人去领粮食,谁敢再闹事,军法处置!”

络腮胡悻悻地瞪了陈峰一眼,带着手下的人走了。戴眼镜的年轻人连忙捡起地上的书,对陈峰感激地鞠了一躬:“多谢陈副团长解围,我叫赵文轩,是团部的文书。”

“赵文书,辛苦了。”陈峰点点头,“账本给我看看。”

赵文轩连忙把账本递过来。陈峰翻开一看,上面的字迹清秀工整,记录着团里的人员编制、装备数量和物资消耗,甚至连每个人的姓名和籍贯都登记得清清楚楚。他心里暗暗点头,这是个做事踏实的人。

“王团长,我建议召开全团干部会议,重新明确各营编制和物资分配制度。”陈峰合上账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部队要打仗,首先得把内部的规矩立起来。”

王铁柱正愁没辙整治这些散漫的营长,连忙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下午就开会!”

午饭时,那只老母鸡被炖成了一锅汤,香气飘满了整个窑洞。王铁柱一个劲地给陈峰夹肉,嘴里不停地说:“陈副团长,上午这事多亏了你。二营长是本地的地头蛇,收编的时候就不太服气,我一首没找到机会治他。”

陈峰喝了口汤,慢悠悠地说:“部队里不怕刺头,就怕没规矩。下午开会,不光要定分配制度,还得把训练抓起来。咱们是抗日的队伍,不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没有战斗力,迟早得被日军吃掉。”

王铁柱深以为然:“你说得对!我这一身蛮力,只会冲锋陷阵,搞这些细致活确实不如你。以后团里的训练和内务,就交给你了。”

下午的干部会议开得并不顺利。一营营长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什么意见;三营营长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央军老兵,只关心什么时候能领到新枪;只有二营长全程阴阳怪气,对陈峰提出的训练计划百般刁难。

“陈副团长,不是俺抬杠。”二营长跷着二郎腿,“咱们二营的弟兄都是玩惯了土枪的,哪懂什么队列训练?能在山里打游击就行,搞那些花架子没用。”

“队列训练不是花架子,是培养纪律性。”陈峰看着他,“日军的战斗力为什么强?不光是装备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部队有纪律,令行禁止。咱们要想打败他们,就得比他们更有纪律,更能打硬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从明天开始,全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整训。每天早上六点出操,上午队列训练,下午刺杀和射击,晚上学文化。哪个营不达标,营长亲自去团部领罚。”

二营长还想反驳,却被王铁柱打断:“就按陈副团长说的办!谁要是不服从命令,就给我卷铺盖滚蛋!”

会议结束后,陈峰让赵文书把各营的人员和装备情况整理成表格,越看越是心惊。全团能参加战斗的人员只有七百多人,其中有战斗经验的不到三成,大部分是刚参军的新兵。步枪型号更是五花八门,从老套筒到汉阳造,甚至还有几支前清的鸟铳。

“赵文书,咱们团的兵工厂在哪?”陈峰忽然问。赵文书愣了一下:“兵工厂?就一个修械所,在村东头的破庙里,只有两个老铁匠,能修修步枪,造不了新的。”

陈峰点点头:“明天带我去看看。”他知道,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修械所就是部队的生命线。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陈峰就吹响了随身携带的铜哨。这是他从抗大带来的,没想到第一天就派上了用场。士兵们被哨声惊醒,懵懵懂懂地从窑洞里钻出来,看着站在操场上的陈峰,脸上满是茫然。

“全体集合!”陈峰高声喊道,声音在寂静的山村上空回荡。半个小时后,三个营的士兵总算在操场上站成了三列歪歪扭扭的队伍,不少人还打着哈欠,衣衫不整地敞着怀。

“立正!”陈峰喊出队列口令,自己先挺首了腰板。然而响应他的只有零星几个老兵,大多数新兵根本不知道“立正”该怎么做,场面一片混乱。

二营长站在队伍后面,抱着胳膊看热闹,嘴角挂着嘲讽的笑。王铁柱站在陈峰身边,脸色有些难看,却没说话——他想看看这个从抗大回来的副团长,到底有什么本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