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李承乾提出的“滤水”之策,就非常实用。
东宫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种叫做“炭井”的过滤装置,可以将浑浊的河水过滤成清澈的饮用水。
这种“炭井”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着,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甚至已经有百姓自地在自家院子里挖“炭井”,改善饮水条件。
三日后,高履行再次来到金銮殿,向李二汇报核查结果。
“启禀陛下。”高履行躬身说道,“臣已对太子殿下提出的‘防蔽之策’进行了详细的核查,现其中既有可行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着,他将一份奏折呈了上去。
李二接过奏折,仔细地翻阅起来。
高履行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二的表情。
突然,李二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滤水’之法,是何人所创?”李二的声音有些不悦。
“回陛下。”高履行连忙说道,“此法名为‘炭井’,乃是东宫所创,已在民间试用,百姓称赞不已,饮水清冽甘甜。”
“谁允许他们私自推行?”李二的语气更加严厉。
“陛下息怒!”高履行连忙伏地说道,“并非私自推行,乃是太医院依《防疫手札》推行,百姓自效仿,臣也始料未及。”
说着,高履行呈上了一本民间抄本。
“此乃民间抄录的《防疫手札》,其中详细记载了‘炭井’的制作方法,以及其他一些防疫知识。”高履行解释道,“此书流传甚广,深受百姓喜爱。”
李二接过抄本,只见封面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防疫手札”四个大字。
仔细一看,这竟然是徐惠的笔迹!
李二翻开抄本,只见里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炭井”的制作方法拆解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口诀,方便百姓记忆和学习。
此外,抄本中还记载了一些简单的防疫知识,比如勤洗手、多通风、不吃生食等等。
李二越看越惊讶,他没有想到,徐惠竟然如此聪慧,能够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更让他惊讶的是,徐惠竟然能够将这些知识,借由佛门施药的机会,广为传播。
要知道,佛教在大唐的影响力非常大,寺庙遍布各地,僧侣众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徐惠能够利用这一点,将防疫知识传播到民间,实在是高明之举。
李二合上抄本,长叹一口气。
“民心所向,非令可止啊!”李二无奈地说道。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炭井”能够在民间迅普及。
因为这是百姓的迫切需求,也是民心所向。
即使他下令禁止,也无法阻止百姓自地学习和使用“炭井”。
就在这时,武媚娘趁势而上,命赵十三在城南茶肆散布“太子修书录冤工”之说。
她还特意安排了一名老匠,当众哭诉:“我儿因言渠弊,被逐出工坊,今疫起,竟应其所言!”
这一下,舆论彻底炸开了锅。
百姓们纷纷议论,对那些贪官污吏更加痛恨,对李承乾更加敬佩。
更有甚者,将此事编成了歌谣,在坊间传唱。
“东宫闭门书,字字为民哭。君王不见信,黎庶自有目。”
歌声传入宫墙,连宫女内侍皆低声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