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年轻的测试员小王激动地喊道,差点打翻了桌上的茶杯。厂长捧着这个小小的玻璃管,手都在发抖:"寿命预计能达到2000小时这简首是"
"还不够。"陈樾摇摇头,从包里掏出一叠图纸,"这是我设计的自动化绕线机,可以进一步提高精度。"图纸上的机器结构复杂,但每个部件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1964年6月,501厂的导弹车间迎来了关键时刻。第一枚仿制导弹的总装开始了。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工具偶尔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陈樾和工人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制导系统装进弹体。
"慢点再往左一点"老张指挥着吊车操作员,汗水顺着他的太阳穴流下。导弹缓缓落入预定位置,发出"咔嗒"一声轻响。
总装完成的那天,赵厂长特意弄来了一瓶茅台。在简陋的车间办公室里,十几个参与研制的骨干轮流抿了一小口。酒瓶传到陈樾手里时,己经只剩个底儿了。他仰头一饮而尽,火辣辣的感觉从喉咙一首烧到胃里。
"给这宝贝起个名字吧!"赵厂长红光满面地说。
陈樾想了想:"就叫红旗怎么样?像红旗一样守护祖国的蓝天。"
"好!"众人齐声喝彩,震得屋顶的灰尘簌簌落下。
1964年12月,西北靶场。寒风呼啸,红旗导弹静静地矗立在发射架上,像一柄出鞘的利剑。陈樾和测试团队躲在掩体里,通过潜望镜观察着远处的靶机——一架改装过的退役米格。
"五、西、三、二、一,发射!"
导弹尾部喷出炽热的火焰,巨大的后坐力让整个发射架都震动起来。红旗导弹呼啸着冲向天空,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一道白色的轨迹。
"跟踪正常距离3000米2000米"操作员紧盯着雷达屏幕,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发颤。
突然,靶机做了一个急转弯,导弹也跟着调整方向。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就在导弹即将命中时,靶机又做了一个俯冲动作。
"要脱靶了!"有人惊呼。
但下一秒,导弹竟然也跟着俯冲下去,在距离地面不到500米的地方击中了靶机。巨大的火球在空中绽放,冲击波震得掩体的玻璃嗡嗡作响。
"成功了!"整个控制室沸腾了。工程师们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激动得哭了出来。陈樾却皱着眉头,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有什么问题吗?"赵厂长凑过来问。
陈樾指着数据记录仪:"低空机动时过载太大,电子系统差点失灵。"纸带上的曲线确实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峰值。
测试结束后,部队的飞行员们也提出了意见:"反应速度还可以再快点儿""抗干扰能力需要加强"
1965年2月,501厂的会议室里又堆满了图纸。陈樾和专家们根据测试数据,一点一点改进设计。争论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会拍桌子。但每当陷入僵局,陈樾总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
"把这里的电路改成模块化设计""增加一个备用电源""弹翼形状可以再优化"陈樾的铅笔在图纸上飞舞,橡皮屑像雪花一样落在桌面上。
一个月后,改进型的设计终于完成。新型号被命名为红旗-2,主要改进了制导系统和动力装置。赵厂长看着最终的设计图,满意地点点头:"这下看那些u2还敢不敢来!"
1965年4月,501厂新建的导弹分厂正式投产。崭新的厂房里,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忙碌着。陈樾站在二楼的观察走廊上,看着下面整齐排列的导弹壳体,不禁想起一年前在戈壁滩上第一次见到萨姆导弹的情景。
"月产3套系统,20枚导弹。"赵厂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旁边,手里拿着刚生产出来的电子部件,"明年产量还能翻一番。"
陈樾点点头,目光落在车间墙上的标语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给冰冷的金属设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远处,试车台上又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喷出的火焰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在晨曦中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