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行赏,凭借安平侯的功劳,莫说郡公,便是国公,亦当如是。
可功劳这东西,只有不够,没有足够,更没有溢出可言。
圣人之所以迟迟没有加封安平侯,无非是考虑到了,封赏容易,就怕后续封无可封。
“他不要,朕不能不给!”
房玄龄道:“臣让中书省拟旨。”
这一日。
圣人设宴安平酒肆,加封安平侯为安平郡公,所有赴宴者,皆连升三级,无品级者,亦如是。
什么官不官的,林凡在乎吗?
不在乎。
再大的官又怎样?
还能比李二大不成?
都是给李二当狗罢了。
除了郡公,他还领了明年科举的主考官一职,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
消息一出,安平酒肆再次热闹起来。
区区一个郡公还不至于让他们冒着被大理寺抓的风险来吃饭,大唐公爵比狗都多,真正让他们重视的是科举。
有了上次的经验,下次科举,必然还会是糊名。
他们不求着能从安平郡公这里走什么后门,至少不能让对方记恨自己。
卢岐正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下令,卢家今年不收任何门客。
这段时间,他从各地搜罗优秀读书人,让其迁户到河东。
整个流程全部详细记录,并且送到沿途各地府衙备案登记,以便到时候朝廷核查,如果之前安平侯没和他说过,他这会儿应该会去灞水。
听闻不少人又去了安平酒肆,他只是会心一笑。
哪来有的恩怨,全是利益罢了。
灞水的第一批蜡烛开始上市销售,蜡烛售价高昂(这东西一首很贵,到了民国才算便宜一些,仍旧不是普通人家能用得起的),主打针对那些有钱的读书人。
相较于油灯,燃烧之后会有刺鼻的味道,以及燃烧不充分导致火光暗淡,灞水售卖的蜡烛不仅味道小,火光也更亮。
因此刚一推出,就备受学子欢迎。
穷文富武,是分时期的。
至少在这个时期,习武的不一定富,能读得起书的,肯定不穷,那些口口声声自称寒门的,放在一县之地,也是乡绅贵族,人家祖上那也是大富大贵过,只是当下没落了,可再没落的寒门,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碰瓷的。
就拿赶考来说。
离得远的学子想要赶考,年前就要出发,沿途可能上千里,一路上光是花销,普通百姓省吃俭用几年都未必攒的出来。
像是安平书院的那些兼职考生,听起来有点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