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前十名授官,到尚书台观政,了解政事,再外放到地方为官,次一等的到州郡为佐吏。
太学所有学生,学习期间,都由朝廷提供食宿。
为避免有人连年报考,长期占用名额,浪费资源,所有人仅有2次考试机会,且必须在完成学业后三年内完成。
一通组合拳打的所有人,有喜有悲。
那些侥幸留在太学的学生,顿时趾高气昂起来。本人是朝廷认证过的,未来注定有为官机会的高材生!
两三万的不合格学生,如丧考妣,被考试拦截在门外,面临被遣返回家的命运。
然而没等他们消化完,刘备再次下诏令,太学每月小考一次,每年年中和年末,两次考试,不合格者留学查看,第三次不合格遣返。
没有取得官身的学生,不准妄议朝政,发现一次,剥夺身份,禁锢终身。
每年入学考试安排在春耕后,各州郡可以推荐人参加统一考试,也可以有几个举荐名额。所有通过举荐入学的学生,必须登记举荐人,不合格者追责。
其他举荐类制度,如果不合格的,都要追责举荐人。
同时,征辟卢植、郑玄、蔡邕、管宁等人作为博士,崔烈司空转司徒,朱儁任司空、马日磾任太常。
对于教学要求,明文规定:只准讲学、讲官学,不准讲私人学说。
卢植等人对这个规则,颇有意见,刘备解释道:“学者生,像者死!太学学生如同园中葵,不能人为影响他们的成长,要让他们有更高的成就上限。”
这番话逼格非常高,起码有公心的百官公卿,还是十分认可的。
而与此同时,负责送图书到州郡的锦衣卫,也在抵达州郡治所后,以朝廷使者的名义,纷纷开始要房子,建书院。
大汉十三州,明面上的情报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虽然日常传递,还是依赖商号和自己几个人,但起码可以光明正大运作起来了。
在年末的时候,刘备命并州送来一大批牛羊,准备让麾下将士过个肥年。
为了快速拉拢这群军汉,加强纪律训练和提高待遇,是短期内最好的办法。
将士比百官公卿更容易满足,谁给的饷多,谁的饭好吃,自己心里再清楚不过。
原来北军大营的地方,如今己经架起来了上百个铁锅和铁桶,牛羊大骨咕嘟咕嘟地熬煮着。
旁边的铁锅,不停地把炖菜出锅,倒入排好的大容器内,蘑菇、豆腐、酸菜炖牛羊肉。
这可是太牢、少牢的标准了,很多士兵这辈子,别说吃过,很多人都没见过,尤其是少见的牛肉!
大冬天的西北风,裹着浓浓的肉香,把一个个士兵,馋的走不动道,都在不停地张望、回头。
将校眼看训练也持续不下去,就索性结束训练,各自拿碗筷,排好队打饭。
一时间大营内欢声如雷,相互簇拥着,挤到了打饭点,看着饭菜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