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站在高墙之上,望着清晨的阳光洒在基地广场上,映出一片金黄。
挑战赛后的第三天,整个桃源村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
没有了内部分裂的隐患,幸存者们重新找回了那种彼此信任的温暖。
而林昭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真正让这些人,在这片废土之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
她不是一个喜欢空谈理想的人,但她清楚,光靠制度和规则,并不能让人真正愿意留下来、为之拼命。
要让大家把桃源村当作归宿,就必须从生活开始,一点一滴地重建他们失去的东西。
于是,她在第二天召集了阿牛和花姐,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会议。
“我想办一个‘家庭厨房’计划。”她坐在木桌前,手里拿着一本写满笔记的笔记本,语气坚定,“让大家都能种点菜、做顿饭,哪怕只是吃口热乎的,也能找回一点从前的感觉。”
阿牛一听就来了精神。
作为系统种植区的实际管理员,他对植物生长节奏掌握得比谁都准。
“这事儿好办!”他搓着手笑道,“我可以划出一块区域专门用作家庭菜园,每户认领一小块地,种子由基地提供,我再调点系统加速功能,保证一周之内就能有收成!”
花姐则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以前是社区妇联主任,末世后成了桃源村的后勤总管。
“那我负责组织人手培训烹饪。”她点头应下,“现在大家只会煮粥炒菜,太单调了。不如搞个‘桃源食谱分享会’,鼓励大家分享家乡菜做法,谁做的好吃,我们还能评奖。”
林昭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就从最基础的做起,先让大家吃得安心、吃得香。”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基地,反响之热烈,超出了林昭的预期。
有人激动得连夜翻地准备种菜;有人主动报名参加食谱分享会,说自己老家有祖传的红烧肉秘方;还有几个孩子围在小石头身边,听他说起昨天跟着林昭去养殖区挑鸡蛋时的经历,满脸羡慕。
小石头虽然年纪小,但自从被林昭收留后,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
他不再沉默寡言,而是主动帮忙送食材、记笔记,成了“家庭厨房”计划里最活跃的志愿者之一。
有一次,在第一次食谱分享会上,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紧张得脸都红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鸡蛋可以煎得这么香……”
全场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
林昭看着台下的孩子们,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她知道,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也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和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基地仿佛焕发了新的生机。
种植区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每个人都为自己那一小片菜地精心照料着。
阿牛每天都在田间转悠,指导新手怎么种番茄、怎么搭豆架,甚至还开了个“种植答疑角”,每天傍晚准时讲解农技知识。
花姐那边也不甘落后,食堂变成了临时厨房,妇女们围在一起学切菜、学调味,空气中弥漫着油盐酱醋的香气。
有时候,甚至会有几个男人凑过来偷师几招,惹得众人笑作一团。
小石头每天都缠着林昭问东问西,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她身后。
他知道林昭忙,但从不抱怨,只是一边跑一边喊:“姐姐,我把今天的番茄分好了!”、“姐姐,今天有人做了炸丸子,可香啦!”
林昭总是笑着摸摸他的头,然后继续她的巡视工作。
她很清楚,这场“家庭厨房”计划只是一个开始。
她想做的,不仅仅是填饱大家的肚子,而是要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棵叫做“家”的树苗。
它可能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只要用心浇灌,终有一天,它会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夜晚降临,基地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着饭香。
林昭站在了望台上,望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拿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
“明天,我们来一次‘家庭聚餐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