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动作,像是一个无声的誓言。
也像是一声,吹响了冲锋号角的,惊雷。
林胡杨跟着在前面写上了他的名字。
会议室里,其余几个技术骨干,你看我,我看你。
最终,他们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一个个,都站了起来。
默默地,排在了蒋行川的身后。
他们的脸上,有忐忑,有不安。
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名为“希望”的光芒。
徐牧野看着眼前这一幕,笑了。
那就这么定了,我来做这个组长,林总工做副组长,蒋师傅做协调员。
那场关于“三年计划”的会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红旗厂内部,激起了久久不息的涟漪。
激进。
疯狂。
不切实际。
这是大多数人,在最初听到那个“一千五百万”目标时的第一反应。
然而,当徐牧野的名字,与这个计划联系在一起时,那份质疑,便不由自主地,染上了一丝敬畏与期待。
他已经创造过一次奇迹。
谁又能断定,他不会创造第二次。
整个工厂的氛围,因此变得有些奇特。
白天的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似乎比以往更加卖力。
工人们的脸上,少了些拿到订单后的松懈,多了份沉甸甸的,被注入了某种信念的专注。
而到了夜晚,技术科的灯,总是亮到最晚。
林胡杨带着他的技术骨干们,几乎是把家都搬到了会议室。
桌上,堆满了从各个渠道搜罗来的,关于材料学与热处理的书籍。
争论声,计算尺划动的声音,铅笔在图纸上摩擦的沙沙声,常常会持续到天际泛白。
一股无形的,绷紧了的弦,在红旗厂的空气中,悄然拉开。
徐牧野,却反而从这种高强度的技术攻关中,暂时抽离了出来。
他很清楚,技术的突破,非一日之功。
急不得。
而眼下,还有一件更具烟火气,却同样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