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的想法是,广开民智,传法于万千百姓。
世间芸芸众生,各人智慧不同,但如同大浪淘沙,总会涌现出那些惊才绝艳的奇才。
若能集合他们的智慧,或许就能为修行之路开辟出全新的方向,冲破当前的困境。
太渊始终没有忘记,六祖在最后关头的那种大恐怖,到底是源于何处??
是这片天地压制,不准出现超格的存在?还是天道有变?亦或是有什么幕后黑手?
能为境界到了太渊这种层次,肯定要为之后的道路着想。
古往今来,能达到太渊如今的道行的也不过区区数十人,更多的只能在内景徘徊。
因此,太渊看待如今的修行典籍,几乎都是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
有些道书上所记载的内容,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不是真经。
太渊从不认为自己的天资是最高的。
所以修行路上,他需要可以论道的道友,可这将近四十年里,他觉得目前也就九如和尚和东方不败有机会到自己现在的境界。
这实在是太少太少!
各家各派敝帚自珍已经成了习惯,如今下去,怎么能出现足够多的天骄?
故而,太渊需要世间有足够多的修行者,才能出现太渊希望的那种新局面。
这很困难。
太渊知道,自己若是坚持如此,相当于要打破千年来的某些传统。
那些掌握知识的人肯定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特殊性,无论是掌握文化知识的士人,还是有着武功秘籍的江湖人。
的确,太渊可以用武力强迫他们,但这样必然会留下隐患,日后也许会导致祸起萧墙。
所以,太渊决定借助于朝廷之力,占据大义名分,以大势所趋的滚滚潮流,碾压那些阻碍进步的旧糟粕。
恰好此时,他已被封为【国师】,也初步获得了皇帝的信任,这无疑为他的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第一步,就是提升大明朝廷本身的国力。
民以食为天。
恰好之前那位西班牙人带来了甘薯这种高产作物,目前朝廷已经开始投入种植,效果显著。
至于玉米和土豆,此刻还远在另一块大陆,暂时无法获取。
让大明漂洋过海前往另一块大陆,以目前技术来说,得不偿失。
但太渊转念一想,如今已有不少夷人前来大明行商,或许有机会通过他们引进这些作物。
当然,农业最重要的是风调雨顺。
本来太渊打算自己辛苦点,编纂一套预测天气的书籍,但是却被告知户部早就有了《田家五行》,其作者是娄元礼。
太渊好奇,借来一看。
读完之后,太渊不禁感慨:“是贫道小觑世间英才了!”
这本《田家五行》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卷。
它对【十二月】的天气变化进行了详尽阐述,涵盖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虫等多个方面,以及天气、农业气象、物候等领域。
通过观察这些事物所呈现出的征兆,人们便能了解具体的天气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