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点头称是。
大年初一,本是拜年结交的好日子。
他们早早起身,前往皇宫拜年。
然而,大明皇帝己在武英殿批阅奏折。
对几份奏折不甚满意,当庭责骂了他们。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皇帝心情不好,却仍记得给连山侯府送礼。
“这连山侯,竟与朝中无人交往!”
“锦衣卫监视严密,其他官员也不敢上门!”
“这侯府门槛,真高!”
“那是自然,人家仗着皇宠,傲慢得很!”
公侯们对陈数怨气满满。
自陈数出现,从粮食案起,屡次破坏了他们的计划。
如今户部改革,皇帝清查账目,他们手下的官员也是心惊胆战。
连山侯一己之力,就解决了连刘伯温多年都未能解开的难题。
尽管公侯们常嘲笑陈数自命清高,但若真要他投身官场,他们反而会更为不安。
如今,陈数己成为朝中众人急于除去的眼中钉。
“诸位,不必忧虑,侍奉君王如同与虎同行,今日受宠,明日或许就因触犯龙颜而性命不保!”
“连山侯正秘密主导科举改革与济宁筑城两大事务。”
“只要其中一项稍有闪失,便是我们的机会!”
胡惟庸的一席话,让众人稍感宽慰。
作为朝臣,他们深知:有所行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按兵不动。
一旦行动,难免会有疏漏,而疏漏正是把柄。
他们无需主动攻击,只需等待陈数犯错。
尤其是济宁筑城一事,他们密切关注。
一旦那边有风吹草动,御史台的官员便会立刻上奏弹劾。
尤其是涂节成为御史中丞后,弹劾方克勤、陈数等人几乎成了日常。
“胡相盯着这家伙,他无处可逃!”
“不过,咱们自己的问题”中山侯汤和提起,众公侯这才想起自身的困境。
户部改革,清查财务,令有军权或无军权的公侯都倍感压力。
吃空饷、欺压百姓、侵占土地还算小事。
更严重的是,他们与地方官员有着复杂的利益链。
这本是淮西集团昔日的财源,太子朱标推行户部改革后,不仅断了他们的财路,还带来诸多麻烦。
而胡惟庸正是他们的救星。
因此,众人满怀期待地望着胡惟庸。
“皇上虽改革户部,但再完善的制度也需人来执行!”
“放心,户部有我们的眼线,足以掩饰。”
“但几位侯爷,此事关系重大,一旦暴露,我们皆难逃一死!”
胡惟庸此言一出,汤和等人脸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