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川流不息的江河 > 第40章 古墓现奇工中(第2页)

第40章 古墓现奇工中(第2页)

正当众人沉浸在惊讶中时,魏般从墓室角落发现了一些陶片,上面刻有文字。他小心地捡起来,递给郑国:"郑先生博学多闻,可认得这些文字?"

郑国接过陶片,仔细端详,眉头越皱越紧:"奇怪。。。这些文字。。。老朽竟一个也不认得。它们不似甲骨文,也非钟鼎文,倒像是更早的某种符号。"

"更早?"李明衍惊讶地问,"比商周还早?"

"恐怕是。"郑国郑重地点头,"从墓葬的结构、陶器的风格和这些奇特的文字看,这座墓葬可能建于夏朝之前,甚至更早。"

李明衍倒吸一口凉气。夏朝之前,那就是上古传说时期了!如果这座墓葬真的源自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么它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简直无法估量。

正当众人沉浸在惊骇之中,孙章突然惊呼:"大人们快看!那是什么?"

沿着孙章手指的方向,众人看到墓室一角放置着一个精致的沙盘模型。那模型占地约一丈见方,微缩再现了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山川河流、水闸堤坝、引水渠道,一应俱全,做工精细得令人叹为观止。

李明衍几步跨到模型前,蹲下身仔细观察。这模型不仅还原了地形地貌,更惊人的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在模型上倾倒水,就可以实时观察水流的走向和影响。

"这。。。这简直是现代水利沙盘模拟系统的原型!"李明衍心中震撼难以言表。作为现代水利工程师,他对沙盘模拟再熟悉不过,却从未想过在这上古墓葬中会见到如此先进的概念。

"诸位,"李明衍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需要分工合作,仔细记录整理墓中的发现。这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幅壁画都可能蕴含解决我们当前问题的关键。"

在李明衍的安排下,团队迅速分工:李明衍本人集中研究墓中的水利模型和图纸,试图找出应对层岩交错和哭泉的解决方案;邓起专注解读石壁上的连环画故事,希望找出墓主人的身份线索;魏般负责测绘墓葬结构和方位,确保记录完整;孙章则研究那些奇异的工具,看是否能用于当前的工程中。

"大人!大人!"正当众人各司其职,忙碌起来时,孙章突然激动地喊道,声音颤抖,"这。。。这工具。。。老朽认得!"

众人闻言,纷纷围拢过来。只见孙章颤抖着手,指着一件形似长柄勺的青铜器具,眼中满是不可思议:"这工具,在蜀地的传说中有记载!相传是鱼凫氏用以疏浚河道的神器,可以精准掌握水底的情况而不必下水!"

"鱼凫氏?"郑国眉头一皱,"那不是传说中的上古水神吗?"

"正是!"孙章激动地点头,"蜀地传说,鱼凫氏乃上古水族首领,精通水性,创造了许多治水工具。老朽少时曾在一处古庙中见过类似的图案,庙祝说那就是鱼凫氏的宝器之一。没想到。。。没想到这里竟有实物!"

李明衍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蜀地传说中的水神?上古水利工具?这座墓葬中蕴含的秘密,似乎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深远。

在墓室的一侧,邓起发现了一组特殊的石刻。这些石刻以连环画的形式,记载着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其他壁画不同,这组石刻似乎专门讲述墓主人的生平和成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墓室西壁,邓起发现了一组古朴的石刻图像,以连环形式排布,刀法粗犷却精准,线条简洁而富有力量。

"大人,此处有异!"邓起轻唤众人。

李明衍、郑国与蒙武同时上前,举火细照。只见石壁上刻满图像,不施彩绘,纯以阴刻线条勾勒,古拙中透着庄严,朴素处蕴含玄机。

第一幅图中,一人立于山脊,头戴冠冕,乃是远古部族首领之貌。其手中持一物,形如"V"字,顶端垂下一缕线,乃是原始的水准仪。此人四周,众人皆朝其俯首。天空刻有七星连珠,地下则有波纹蜿蜒,意为天象变异,洪水将至。

蒙武瞪大双眼:"这莫非是传说中鲧禹治水前的征兆?"

郑国捋须摇头:"恐怕更早。从图像的粗犷风格看,当在传说时代之前。"

第二幅图中,只见冠冕者率众攻山,手持奇形工具。有的像石铲,却前端分叉;有的似木杵,却末端有弯钩;更有长柄石锤,上有凿痕密布。水从山缝中溢出,众人引之入渠,规整有序。线条流畅刚劲,一笔一划间,仿佛能听到石破惊天、水流湍急之声。

第三幅图,水势如龙,吞山噬地。众多微小人形,有的攀树,有的登高,有的则已成尸骸,漂于水面。冠冕者立于小山之巅,一手指天,一手抚地,神态肃穆非常。画面虽简,却将洪水之灾描绘得触目惊心。

蒙武望着这些图像,脸色微变:"先民水患,如此惨烈。。。"

李明衍不语,只感古人与自然抗争之艰难,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

第四幅图中,冠冕者盘膝坐于山顶,额上刻有光芒。下方刻有复杂图形,有水坝线条,有渠道迂回,有洞穴疏浚,层层交叠,形成一个奇特的水利系统。细看那些图案,竟是以点、线、方块等基本符号组成,如同某种古老的工程图纸。

李明衍细细观摩,惊讶发现此图已具备现代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截流、引导、蓄水、泄洪,系统完整,思路清晰。

第五幅图,冠冕者站于渠首,手抚水闸。渠道通向四方,田地方格林立,禾苗点点密布。民众跪伏于地,奉上米谷果实。画面左侧是丰收景象,右侧是人们欢庆的场面,虽以简单线条表达,却蕴含深厚情感。

"此乃古人治水成功,民获其利。"郑国解读道,声音中带着敬畏,"阴刻线条能存千年不朽,足见工艺之精湛。"

第六幅图刻绘冠冕者立于石台,周围众人环拱而立。冠冕者手持石板,板上刻满符号,众人俯首聆听。更有几人在远处的石壁上刻字,工具简陋,却专注异常。整幅画面仅用线条刻画,却表现出浓厚的师徒传承氛围。

第七幅图呈现冠冕者垂暮之像。其发如银丝,体态佝偻,却目光如炬。他卧于石榻,旁有三人侍立,其中一人双手捧物,似为图册。床前地上,散落各式工具,墙上遍布水文图案。此图虽简,却将垂死嘱托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八幅图最为宏大。一具巨大石棺置于中央,棺上刻有水纹。数十人环绕其周,手持各样器物,面向石棺俯首。棺旁摆放着五块方形石板,上有密密麻麻的图文。此图刻工最精,每个人物的衣褶、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一幅图则刻绘众人将石板分别置于五具小棺中,再将小棺环绕大棺而置。一人立于墓门前,手执火把,似在等待什么。墓外远处,隐约可见一道蜿蜒的线条,形似河流,又似渠道,正向墓所在的方向延伸而来。

"这最后一幅。。。"李明衍若有所思,"莫非是预言有朝一日会有人开凿水渠至此,发现这座墓?"

喜欢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请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