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川流不息的河水从哪里来的 > 第10章 江宁水未清(第2页)

第10章 江宁水未清(第2页)

李明衍听着这些呼声,不禁怔然——他竟亲眼见证了二郎神信仰的诞生!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二郎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只,以保护百姓、治水除害闻名。没想到,这位神只的原型,竟是他朝夕相处的李二郎。

李明衍流着泪注视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在两千多年后的未来,这里将成为着名的二郎神庙,而李二郎也将被神化为"二郎神",成为守护岷江的神灵。历史就这样被创造、被传承,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眼前栩栩如生地展开。

灵柩回府的当晚,李冰在郡守府内设灵堂举行大祭。蜀地官员、士绅、百姓纷纷前来吊唁。巴清带领众多矿工前来致祭,跪拜之际,这位刚强的家主也不禁热泪盈眶。阿漓也在祭礼上献上了百越的祭品,以示尊崇。

次日,李二郎的葬礼简朴而庄严。按照秦国礼制,英勇殉职者当厚葬。李冰以郡守之命,为李二郎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出人意料的是,成千上万的蜀地百姓自发前来送行,队伍绵延数里,场面震撼人心。

与此同时,民间已经自发开始为李二郎建造祠堂。在都江堰附近,人们用石块和木材搭建了一座简陋的神龛,上书"二郎显圣真君",日夜有信众前来跪拜祈福。

葬礼过后,李冰强撑病体,回到郡守府处理政务。而此时,天气渐渐炎热,岷江水位开始上涨,预示着一年一度的汛期即将来临。

"郡守,根据水文石人记录,今年水势比往年高出两尺有余。"魏般向李冰汇报道,"恐怕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洪水。"

李冰神情凝重:"都江堰已修复完毕?"

李明衍上前答道:"已全部修复,并按照之前的设计加固了薄弱环节。虽然敌人企图破坏,但核心结构安然无恤。"

"好。"李冰点点头,"派人在各处要道加强巡查,密切监视水情变化。"

汛期很快到来。六月初,连日暴雨导致上游山洪爆发,岷江水位暴涨,浊浪滔天,气势骇人。无数百姓聚集在都江堰附近,惊恐地望着奔涌的江水,生怕洪水冲毁良田村舍。

李冰亲自来到都江堰监督防汛工作,李明衍和楚铁等人日夜不休,巡查各处设施,确保一切正常运转。

关键时刻到了。岷江洪峰如约而至,滚滚浊浪咆哮着冲向都江堰。百姓们惊呼后退,唯恐堤坝溃决。然而,奇迹发生了——洪水抵达鱼嘴分水堤后,竟如同被驯服的巨龙,乖乖地分流而去,大部分洪水通过外江泄洪道奔涌而下,只有适量的水流经过宝瓶口进入内江,滋养着广袤的良田。

"成功了!"李明衍激动地喊道,"都江堰挡住了百年洪水!"

周围的百姓先是一片寂静,继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人们跪地叩首,感谢上苍的保佑。

"是二郎显圣真君保佑我们!"有人高呼。

"公子在天之灵,庇护蜀地平安!"

更多的人朝着简陋的神龛跪拜,虔诚地燃起香烛,祈求神灵保佑。

李明衍望着这一切,内心百感交集。他知道,都江堰能成功抵御洪水,是因为科学的设计和多年的心血,但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这无疑是神迹。李二郎的形象已经在民间神化,成为守护蜀地的神灵。

洪水过后,蜀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往年时常被洪水淹没的良田,今年竟然颗粒饱满,丰收在望。据魏般统计,预计粮食产量将比往年增加三成以上,创下数十年来的最高纪录。

李冰面带欣慰,却又隐含哀伤:"此乃都江堰之功也,二郎地下有知,当可瞑目。"

八月中旬,赵易在见证了都江堰的功效后,终于决定返回咸阳复命。临行前,他对李冰说:"郡守治蜀有方,都江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官回京,定将实情奏明大王,为郡守请功!"

李冰淡然一笑:"御史言重了。兴修水利,本是分内之事。能为蜀地百姓谋福祉,乃老夫毕生所愿。"

"郡守大义,赵易佩服!"赵易深深一揖,随即转向李明衍,意味深长地说:"李明衍,你很好。"说完,便带领随从离开了成都,返回咸阳。

接下来的几个月,蜀地一片繁荣景象。百姓们忙着收割丰收的粮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都江堰周围的水田,稻谷压弯了秆,沉甸甸的谷穗在秋风中摇曳,预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秋末时节,来自咸阳的使者抵达成都,带来了秦王的诏令。郡守府大厅内,众官员列队恭迎。使者缓缓展开诏书,高声宣读:

"奉秦王诏:蜀郡郡守李冰治水有功,平叛有力,升爵一级,赐金百镒。"

厅内响起一片恭贺声。李冰起身谢恩,脸上却不见喜色。

使者继续道:"念李冰年迈,特遣吕金为蜀郡长史,协助郡务。"

魏般听到这个消息,悄悄拉了拉李明衍的衣袖,低声道:"这是咸阳的手段。李郡守身体每况愈下,朝中已在布局后继之人。吕金乃吕相国族人,此番派来,恐怕不久将接任郡守之位。"

李明衍恍然大悟,心中感慨政治的冰冷无情。李冰为蜀地鞠躬尽瘁,失去爱子,耗尽心力,朝廷却已开始为他寻找替代者,如同一枚随时可以被替换的棋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