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驾到!"
一阵庄严肃穆的乐声中,秦王嬴政身着玄色王袍,腰佩和璧,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入殿。虽年仅二十出头,举止间却已颇具帝王风范,目光如电,扫过殿内众臣。
"臣等参见大王!"群臣齐声高呼,恭敬叩首。
秦王缓步登上王座,居高临下地环视众人。李明衍偷眼观察,发现这位年轻的王者眼底透着一丝疲惫,眼神中既有警觉,又有无奈。想必,朝中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让他身心俱疲。
"平身。"秦王一挥手,声音低沉而有力。待众人起身后,他直入正题,"今日议事,首论咸阳水利。新任都水长李明衍,上前陈述。"
李明衍整肃衣冠,从容走到殿中央。一名侍从已然搬来一张木案,上面铺开了咸阳城水系总图。他深吸一口气,将昨日与赢嘉反复演练的讲述娓娓道来。
"启禀大王,咸阳水患主要有三:一是排水不畅,雨季积水成患;二是饮水污浊,百姓多染疾病;三是水源不稳,时丰时枯难控。"李明衍声音清晰,掷地有声,"臣拟定水利规划,分四步实施:首开主渠疏通积水;次建水闸调节水量;再筑蓄水池储备旱用;末设沉淀池净化水质。"
李明衍指着图上一处精心绘制的剖面图,神色自信:"尤为创新之处,臣参考《禹贡》治水之法,设计了地下暗渠。此暗渠以石条铺底,陶土烧制的圆槽为壁,上覆平整石板,形成不见天日的水道。"
他双手比划着解释:"暗渠埋于地下三尺,沿主要街巷铺设,垢水污秽皆从街角设置的石栅流入,而地面则可平整如常,百姓车马通行不受阻碍。"
秦王目光一亮,凝神细听。李明衍继续道:"暗渠之利有三:一则雨季排水迅捷,水患大减;二则污秽不见天日,街市清爽,瘟疫可减;三则渠道隐蔽,敌军难以察知,军事上更为稳妥。"
他特意指向王宫区域:"臣为王宫设计了独立暗渠系统,出水口皆可控,既保王室安全,又不忽视东市民居。"这番巧妙安排,既照顾了王权尊严,又兼顾民生,更暗含军事考量,隐晦地平衡了殿中各方势力的关切。
"贵胄之居、军营要地、民间聚落、市井繁华处,水道流向各有侧重,却又水系相通,一脉相承。"李明衍言辞恳切,眼中闪烁着对水利的执着,"此为天人合一之道,上顺天意,下济民生,中利国政。"
他指着图上标注,详细解释每一步的具体措施和预期效果。这番汇报既有宏大愿景——引水灌溉、保障民生,又有实际考量——防洪排涝、军事防御,巧妙地在技术语言中暗藏政治平衡。殿中多位大臣闻言点头,就连素来挑剔的老臣也露出几分赞许之色。尤其是暗渠,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地下水道设计,这种将水流隐于地下的构思,在咸阳实属首创。
李明衍观察到,随着他的讲解深入,秦王眼中的疲惫渐渐被兴趣所取代。这位年轻的王者对水利专业知识极为关注,不时点头,显然对他的规划赞许有加。
"都水之才,不负盛名。"汇报结束,秦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欣赏之色。他正欲下令审议,左侧突然有人起身。
"启禀大王,臣有一言。"
李明衍转头,只见长信侯嫪毐站起身来,声若洪钟,气势逼人。
"都水所言甚善,条理分明,考虑周全。"嫪毐一脸诚恳,却话锋一转,"然臣夙夜忧思,惟王家宫室安危是念本,是否应先行议定,再及其他?"
嫪毐抚须微笑,随即滔滔不绝,"。王室乃国之本,宫之水源若不洁,恐污浊逆流,贻害圣体;若水道不畅,恐暗渠决堤,威胁宫安;若水量不足,恐夏日炎炎,王室缺水解渴。此等大事,岂能与市井民巷共议?王上圣明英武,统御八方,若宫中水源不固,岂非国本不稳?臣忝为长信侯,食禄于王,夙夜不安,唯恐一丝闪失,贻误王事。。。"
嫪毐言辞恳切,声情并茂,却句句不离"忠心"二字,实则内容空洞,言必称王,处处彰显自己的尊王立场,却无一言涉及实质水利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话音刚落,殿下已有五位官员接连起身附和:
"长信侯所言极是!宫室水利乃邦本!""王上圣体为先,理应优先考虑!""如此暗渠,若遭人暗中破坏,王上安危何堪设想!""臣提议,专设宫水署,由长信侯亲自督办!"
大殿氛围瞬间转变,嫪毐一系官员气势如虹,虽身份不高却声势浩大,一时间竟有压倒朝议之势。李明衍没想到,一个单纯的水利规划,也能成为政治角力的工具。他暗自庆幸有赢嘉事先提醒,否则定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打个措手不及。
"启禀大王,"李明衍沉着应对,"侯爷忧虑有理。臣已在设计中优先考虑王宫水利,不仅规划了宫内专用水道,更设计了备用水渠,以防不测。只是臣以为,咸阳水系乃一体,若欲王宫水道畅通无阻,也须全城水系协调运转。"
这番回答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嫪毐的忠心,又坚持了自己的专业判断,巧妙化解而不失原则。秦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嫪毐虽面色不变,却也找不到反驳之词。
正当嫪毐欲再次开口之际,静默许久的吕不韦终于发言,他的声音不高,殿内却瞬间安静下来。
"王宫水利,当以安全稳固为要。"吕不韦简洁有力,直指核心,"都水设计已将宫内暗渠与外城分隔,水源处另设闸门,可随时切断。安全已有保障,何须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