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川流不息的川是哪个川 > 第27章 黔首岂无泪上(第3页)

第27章 黔首岂无泪上(第3页)

村民们发出阵阵惊叹,一个老农甚至颤抖着伸出手,小心地触摸那块被水冲刷过的"土地"。

韦谦冷笑道:"不过是巧设机关,哄骗无知百姓罢了。"

"韦御史此言差矣,"郑国站出来反驳,"这非虚言。老夫亲眼见过盐碱地被水冲刷后的变化。关中土地本就肥沃,只是缺水和盐碱问题严重。若有渠水长期灌溉,三年内必然改良完成。"

孙章似乎没听见韦谦的嘲讽,专注地继续他的演示:"最要紧的是这个——"他粗糙的手指小心地调整着沙盘上的几处机关,"有了这渠,你们再不用起五更睡半夜去挑水了。"

他示意村民看好,然后打开一个小闸门。只见水流自动沿着坡度轻松流向"农田",均匀地覆盖了每一寸"土地"。

"看明白没?"孙章拍了拍长满老茧的手掌,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这叫自流灌溉,水高地低,顺水推舟,不用人力畜力,水自个儿就流到地里去了。你们只消打开闸门,就能歇着脖子看水浇田。"

一位年轻农夫睁大双眼,不可思议地看着这奇妙的景象:"当真如此神奇?不用挑水?"

"千真万确!"孙章拍着胸脯保证,浑浊的老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老汉就是靠一双手吃饭的,从来不说假话。在蜀地,俺亲手打造过这样的水渠,眼看着百姓们挑水的扁担都拿去烧火煮饭了!"

这朴实的比喻引得村民们哄堂大笑,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李明衍在一旁默默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他知道,有时候,一个与村民同阶层的老者的讲解,比他这个外来官员的千言万语都更有说服力。

一位年轻农夫忍不住问道:"上官,这渠道真能如您所说的那般神奇?"

李明衍微笑道:"当然。不瞒诸位,在下在蜀地已建成一处名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它不仅解决了岷江水患,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大增。泾水之渠的原理与之相似,只是规模更大,利益也更广。"

忽然有人喊道:"上官,您说这渠成后我们能得到良田,但那得等好几年!如今我们连春种的田都没有,这眼前的日子怎么过?"

场面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望向李明衍,等待他的回应。

李明衍沉吟片刻,忽然问道:"青林里共有多少壮丁?"

老者回答:"约三百人。"

"很好。"李明衍胸有成竹,"我昨日说过,要实行以工代赈。从今日起,青林里壮丁可全部参与工程,凡参与修渠工程者,日给粟三升、盐一合,钱二钱。五户结为工伍,完成北段三丈渠道者可另获新田免赋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他继续道,"我会向秦王请求,免除青林里一年徭役,以减轻负担。"

村民们听得眼睛发亮,欢呼声此起彼伏。老者激动地拉住李明衍的手:"上官大恩,我等没齿难忘!"

韦谦见状,冷哼一声:"好个李水官,口若悬河,好大的口气!这些承诺,你有何权力做出?朝廷可曾批准?"

"确实未经批准,"李明衍直言不讳,"但我会立即上书秦王,详述利弊,请求特许。在下相信,以秦王爱民如子的仁德,必会应允。若不允,我李明衍愿以俸禄补贴村民,绝不食言。"

这番话说得坦荡真诚,令韦谦一时语塞。他还想再辩,却见村民们已完全站在了李明衍一边,不由得咬牙切齿。

"好,好得很!"韦谦强忍怒火,"李水官如此慷慨,口才又这般了得,本官拭目以待。不过,这些承诺如此之多,只怕难以兑现。到时候,可别让这些村民空欢喜一场!"

"韦御史尽管监督。"李明衍不卑不亢,"若有违背承诺之处,任凭参奏治罪。"

晚上,李明衍与郑国在帐中密谈。

"你答应的这些条件,秦王未必全部应允啊。"郑国忧心忡忡,"尤其是免除徭役一事,话说的过大了。"

李明衍叹息道:"我明白。但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以最大诚意安抚村民。若秦王不允,我自会想其他办法补救。"

李明衍负手立于帐前,目光穿过翕张的帐口,落在远处起伏的渠道上。暮色四合,工地上的火把如星辰般次第点亮,照亮了沟壑纵横的大地。那些火光中,有多少人正为一日的辛劳而疲惫,又有多少人因失去家园而辗转难眠?

"郑先生,"李明衍的声音低沉,"禹王治水,十三年不入家门,是何等艰辛。今日我才初窥堤外洪流,方知水患易除,民心难安。"

郑国静静看着这个年轻人,目光中既有赞赏,又有某种难以名状的复杂。

他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搭在李明衍肩上:"你今日所为,已得水之道髓。治水者必先知水性,进而晓民心。治渠不过治水之形,安民才是水利之魂。此番领悟,胜过千卷水经。"

正当两人交谈,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蒙武按剑入帐,甲胄上的青铜兽面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水官,斥候急报——北三十里处永安里,渠卒三人遭石弩所伤,有游侠挟持三老,聚众持械毁渠。"他展开一卷沾着泥泞的竹简,"说是征发徭役过重,当止暴政。"

喜欢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请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