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可看那山势,"阿漓指着远处一座奇特的山峰,"形如覆釜,正合《水经》所载覆釜山下,伏流始现之说。"
李明衍点头:"不错,我们方向无误。按《禹贡》记载,过覆釜山,再行二十里,便是三川汇流之处,禹王遗迹应在那附近。"
众人继续前行,翻过三座山头,越过两条湍急溪流。沿途,张耳不时分享当地传说,韩谈则讲述各种山野奇闻,邓起和阿漓则热烈讨论各地水文差异,气氛逐渐融洽。
到了第四日中午,众人终于在一处悬崖峭壁前停下脚步。峭壁高约百丈,下有激流奔涌,水声如雷。
"禹工遗迹多半藏于山间水处。"李明衍审视着崖壁上的细微痕迹,"看这石纹走向,与泾水遗迹颇为相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耳仔细观察崖壁:"此处石质坚硬,非人力可凿。若有门户,定是天然形成,再经人工修饰。"
"快看那边!"阿漓突然惊呼。
众人循声望去,果见崖壁间隐约可见一道门状凹痕,门框上刻有已被岁月侵蚀的古朴纹路。
"果然有门!"邓起兴奋地冲上前,却被韩谈一把拉住。
"慎重,"韩谈警惕地说,"遗迹中多有机关,贸然触碰恐有不测。"
李明衍望着湍急的溪流,若有所思:"禹工遗迹多以水为机关。泾水遗迹如此,韩地遗迹亦然。此处水势湍急,想必与开门机关有关。"
众人开始在崖壁周围寻找线索。
"先生,"韩谈忽然招手,指向石门上方:"看那瀑布!水流方向不太自然,像是人工引导。"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见一处细小瀑布从崖顶垂落,水流在石门旁形成奇特的漩涡。
费尽周折,众人终于找到开启机关——一处岩壁上不起眼的水纹石刻。
"此处需破解。。。"邓起刚要说话,阿漓已摇头打断。
阿漓蹲下身,仔细观察水流走向:"奇怪。你们看,那瀑布形成的水压正好能够驱动这种机关。"她指着岩石下方隐约可见的水道,"这里已有天然水路相连。"
"怕是不用破解,"她敏锐地指出,"水路已经链接通畅。"
"这就是机关?"张耳疑惑道,"未免太易了。"
李明衍也觉蹊跷:"泾水遗迹的机关极为隐秘,韩地遗迹也需特定方法才能开启。此处确实简单得过分。"
韩谈试探地用刀尖轻按石刻,只听"轰隆"一声,石门缓缓开启,发出沉闷的轰鸣。
"竟真在此地!"邓起惊叹,"先生果然料事如神。"
李明衍却皱眉不语,心中隐隐感到不安——这门开启得太过轻易,不似泾水遗迹那般设防严密。
"小心为上,"他低声道,"大家持火把入内,切勿分散。"
狭窄的甬道蜿蜒向前,火把照亮了幽深的洞穴。众人小心前行,期待着与泾水、韩国禹迹类似的宏伟场景。然而,随着深入,不安感越发强烈。
"奇怪,"阿漓低声道,"这里太安静了,没有任何机关运转的声响。"
李明衍点头,眉头越皱越紧。泾水遗迹中,水流湍急,机关不断,处处有活水流动;韩地遗迹虽已荒废,却仍有痕迹可循,绝非如此死寂。
"或许是年代太过久远,"张耳猜测,"机关已尽皆损毁。"
终于,一个宽阔的石室出现在眼前。李明衍举起火把,照亮了室内——
空空如也!
没有复杂精巧的水利模型,没有记载着先人智慧的石壁,没有珍贵的水工工具,甚至连一块普通石碑都不见踪影。空旷的石室中,只有风吹过的回声,和四壁上模糊不清的水痕。
众人呆立原地,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喜欢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请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