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抗战铁血 > 第67章 2跨海驰援 南洋与中原的生死守望1943年春(第1页)

第67章 2跨海驰援 南洋与中原的生死守望1943年春(第1页)

第69章跨海驰援:南洋与中原的生死守望(1943年春)

一、惊闻噩耗:隐秘传来的灾荒密信

1943年3月12日傍晚,新加坡总统府的水晶吊灯在暮色中亮起,将会议室的红木长桌染成暖金色。杜承渊刚结束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的谈判,手边还放着关于橡胶贸易的备忘录。此时,秘书林文涛脚步匆匆地推门而入,手中攥着一封边角磨损的牛皮纸信封。

"将军,这封信从洛阳辗转三个月才到,表面是普通家书,但夹层里藏着特殊暗纹。"林文涛压低声音,将信封轻轻放在桌上。杜承渊的手指刚触到信封,就感觉到纸张上细微的凹凸——那是幼年时表叔教他的家族密语符号,代表着"十万火急"。

拆开信封,泛黄的宣纸上,小楷字迹因反复晕染而显得模糊:"承渊吾侄见字如晤,自去岁霜降至今,河南境内滴雨未落。洛河见底,伊阙断流,三千里沃野裂如龟甲。树皮观音土皆被食尽,易子而食之事,已非野史传闻。。。。。。县府呈报饿死三万人,实则十室九空,路有饿殍绵延百里。吾携族中老弱避于邙山窑洞,然存粮仅余三日。。。。。。"

杜承渊的太阳穴突突跳动,眼前浮现出二十年前的画面:麦浪翻滚的豫东平原,表叔家的土坯房,还有村口老槐树下说书人的惊堂木声。他猛地起身,将作战室的电子沙盘启动,蓝光中,河南地形图缓缓升起,可系统检索出的官方数据却刺眼地显示着:"河南偶发旱情,受灾人口50万,已调拨粮食500吨"。

"立刻启动暗雀计划。"杜承渊转身对林文涛下令,"调10组影卫,携带微型测绘无人机、卫星电话和便携式医疗设备,七十二小时内潜入河南。记住,要伪装成走方郎中,务必带回真实灾情数据。"他的目光扫过墙上的世界地图,最终定格在黄河蜿蜒的轮廓上,"另外,联系重庆方面,就说南洋联合政府愿提供医疗援助。"

当夜幕完全笼罩新加坡时,杜承渊独自坐在办公室,系统界面在眼前展开。他输入"河南灾情",无数信息碎片飞速闪过:国际红十字会报告预估受灾50万、重庆《中央日报》宣称"旱情可控"、日军情报部门标注的"潜在难民潮威胁区域"。但这些都比不上表叔信中那几个浸透血泪的文字。他调出物资储备清单,手指悬停在"美国面粉库存1。5万吨"的条目上,久久未动。

二、暗查真相:无人机镜头下的人间炼狱

3月15日凌晨两点,十架微型测绘无人机从陕西韩城的秘密基地悄然升空。这些由铁血商城系统兑换的设备仅有巴掌大小,却配备了红外热成像、高清摄像和实时传输功能。它们如同夜枭般掠过黄河故道,镜头里,龟裂的土地呈现出诡异的灰褐色,像极了被剥去皮肤的巨人躯干。

影卫队长陈默乔装成走方郎中,带着三名队员潜入洛阳。他们背着的药箱夹层里,藏着微型卫星电话和加密通讯器。在东大街的一间废弃药铺里,陈默见到了奄奄一息的老郎中。老人的指甲缝里还嵌着观音土的白垢,说话时喉咙发出拉风箱般的声响:"别说是人,连老鼠都饿死了。。。。。。官府还在催粮,说是什么支援抗战。"他颤抖着从床底摸出个布包,里面是用麻绳串起的七枚铜钱,"这是俺给七口人换棺材板的钱,现在。。。。。。"话音未落,已气绝身亡。

与此同时,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更加触目惊心。在中牟县,原本阡陌纵横的农田变成了荒漠,断裂的田埂像干涸的血管。某个村落里,二十余具尸体横陈村口,野狗正在啃食尸体,却因饥饿太过无力,只能撕下零星的皮肉。在许昌城外,逃荒的人群如蠕动的蚁群,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后面的人麻木地跨过尸体,继续向前挪动。

当所有数据汇总到新加坡指挥中心时,杜承渊盯着三维地图上的红色灾情扩散模拟,脸色阴沉得可怕。系统自动生成的报告显示:实际受灾人口超350万,饿死人数或已突破120万,现存灾民中70%患有严重营养不良和传染病,而重庆方面宣称调拨的救济粮,实际到位率不足12%。

"通知赵振国和萨拉赫丁,立刻到作战室。"杜承渊的声音冷得像冰,"另外,让外交部门起草紧急声明,南洋联合政府将向河南灾区提供全面人道主义援助。"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闪烁的"救援可行性评估",当看到"若延迟三天行动,预计多造成10万人死亡"的字样时,重重一拳砸在桌面上。

三、跨国协商:暗潮涌动的救灾博弈

3月18日,重庆黄山官邸的防空洞内,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执政长官戴着金丝眼镜,反复摩挲着杜承渊发来的加急电报,电报上"南洋愿无偿提供1万吨粮食、500吨药品"的字样刺得他眼睛生疼。此时的国民政府正深陷泥潭:豫湘桂战役接连失利,美国援助物资被层层截留,若河南灾情真相曝光,必将引发国际舆论的强烈抨击。

"委座,南洋方面提出救灾物资直达灾区,由联军军官监督发放。"军事顾问何应钦递上详细方案,眉头紧锁,"但这意味着让外人插手我国内政,一旦开了先例。。。。。。"

执政长官突然冷笑一声,将电报扔在桌上:"杜承渊倒是会收买人心。不过,眼下也需借他的手堵住洋人的嘴。"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同意救灾协议,但必须加上附加条款:所有物资需在重庆验收,南洋人员不得进入郑州以西区域。"

3月20日,《南洋-重庆救灾协议》正式签署。表面上,重庆方面承诺开放洛阳、许昌、南阳等六个救灾通道,允许南洋救援人员入境;私下里却密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物资可放,但绝不能让南洋军进入核心区域,必要时可制造运输困难。"

杜承渊早已通过系统预判到这些阻碍。在签约仪式上,他微笑着强调:"我方仅派出医疗、运输专业人员,绝不涉入军事领域。"然而,在随后出发的300人医疗队中,暗藏着50名影卫和系统兑换的军事教官,他们携带的医疗箱里,藏着微型通讯器和加密卫星电话。

当协议条款传回新加坡时,杜承渊调出系统的博弈推演模块。经过百万次模拟,他在地图上标出三个红色圆圈:"通知前线人员,在洛阳、许昌、漯河建立三个物资中转站。一旦遭遇阻碍,立即启用备用运输线路。"他的手指划过秦岭山脉,"从陕西商州经武关的古道,该派上用场了。"

四、雷霆行动:立体救援网络的构建

新加坡港的码头灯火通明,起重机的轰鸣声彻夜不息。3月22日晚,"南洋之星"号货轮缓缓离港,甲板上堆满印有"USA"字样的面粉箱,底层货仓则存放着南洋自产的奎宁、青霉素和医疗器械。杜承渊亲自登上货轮检查,当发现某箱药品的保质期被篡改时,当场撤换了整个仓储部门的负责人。

在印度加尔各答中转基地,由英军退役运输机改装的"救灾专机"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这些飞机加装了系统提供的先进导航设备和防弹钢板,可在夜间避开日军防空火力。机长张伟国对着无线电下达指令:"所有机组注意,航线保持海拔8000米,遇到气流立即启用备用通道。记住,每架飞机必须搭载至少10名医疗人员。"

地面运输线的筹备同样紧张。杜承渊通过系统紧急兑换500辆道奇军用卡车,车头同时悬挂青天白日旗与南洋三色旗。这些车辆配备加密通讯电台和GpS定位系统,每辆车的行驶轨迹都实时显示在新加坡的指挥中心。为应对可能的破坏,还准备了1000匹骡马和200辆传统马车作为备用运输工具。

在南阳,系统兑换的工程师王海涛带领团队,仅用48小时就在白河上搭建起一座临时浮桥。当第一辆满载粮食的卡车驶过浮桥时,围观的百姓自发跪地叩谢。但没人知道,这座看似简陋的浮桥,采用了系统提供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可承受20吨的载重。

杜承渊的办公室里,巨大的电子沙盘实时更新着运输动态。当看到某支车队在潼关滞留时,他立即联系第一战区司令:"贵部检查站的效率,恐怕要让饥民多等一个昼夜。"与此同时,暗中安排的影卫携带金条,打通了另一条绕过检查站的山间小道。

五、灾场乱象:系统军官的铁腕整肃

4月1日,第一批救援物资抵达洛阳。当地官员在火车站摆下接风宴席,鲍参翅肚摆满一桌。负责押运的系统军官林正国冷眼看着这一切,将灾民花名册重重拍在桌上:"登记在册的灾民12万,实际只有3万领到救济粮,剩下的去哪了?"

话音未落,县长的师爷突然掏出手枪,却被林正国身后的影卫一枪击中手腕。在随后的搜查中,他们在县衙地窖里发现了500袋霉变的救济粮,而仓库里堆放的,却是准备运往黑市的洋酒和鸦片。林正国当场宣布:"从现在起,洛阳的物资发放由南洋救援队接管。"

在许昌救济站,系统兑换的医疗官苏婉秋正在给儿童分发奶粉。她敏锐地发现,前来领物资的多是青壮年男性,且行为鬼鬼祟祟。调出人口普查数据比对后,她立即召集士兵封锁现场,当场揪出二十余名冒领者。这些人被绑在救济站门口示众时,周围百姓才敢怯生生地上前领取物资。

南阳的情况更加复杂。地方武装头目张麻子强占了整个仓库,声称"要为抗日军队储备物资"。系统军官赵铁成没有废话,直接指挥运输车队将物资转移至附近的山洞。当张麻子带着人马赶来时,迎接他们的是黑洞洞的美式汤姆逊冲锋枪和整齐列队的南洋士兵。

"张团长,"赵铁成把玩着手中的勃朗宁手枪,"这些粮食,够你部吃上三年。但如果耽误了救灾,我不介意把你的名字刻在黄河大堤上。"三天后,张麻子带着悔过书跪在救济站前,而山洞里的物资已通过秘密通道,源源不断地运往真正的灾民手中。

杜承渊每天通过系统查看各地的物资发放数据。当发现某县的死亡率不降反升时,立即派出特别调查小组。结果查出当地官员用救济粮换取鸦片,调查组当场处决了三名主犯,并将过程全程录像,在各灾区巡回播放。这一举动极大震慑了贪腐分子,物资发放效率提升了60%。

六、秘密迁徙:开辟南洋生命线

在灾情最严重的中牟县,村民们发现了奇怪的车队。车辆挂着南洋牌照,却用帆布将车厢遮得严严实实。系统军官周明远带着翻译挨家挨户劝说:"跟着我们走,有饭吃,有房住,孩子能上学。"起初无人相信,直到他掀开帆布——车厢里堆满冒着热气的白面馒头,蒸汽混着麦香扑面而来。

杜承渊在新加坡柔佛州开辟了占地千亩的"中原新村"。系统兑换的建筑师们日夜赶工,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20天内就建起了1000间房屋。村里不仅有按北方风格建造的四合院,还配备了自来水厂、卫生院和学校。医疗站里,系统提供的青霉素和盘尼西林整齐排列,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连大城市都难以见到的珍贵药品。

迁徙行动在极度隐秘中进行。夜间,灾民们被带到黄河边的隐秘渡口,登上伪装成渔船的运输船。当船只驶入公海后,南洋海军的驱逐舰早已等候多时。为防止日军察觉,船队采用了"蚂蚁搬家"战术:每次只运送500-1000人,分批次、多路线前往南洋。

整个过程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个环节都经过系统数百次模拟。在登船点,系统兑换的医生会对灾民进行快速体检,病重者优先转移;船上配备了简易手术室和隔离舱;抵达南洋后,还有专门的消毒和安置流程。到1943年6月底,共有15万河南灾民抵达南洋,他们的手腕上都系着写有安置编号的红布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