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是乡野间长起来的农夫农妇,这辈子从未有过这一生不要小孩之类的新潮想法。不过是在午夜时分,畅想的是等阿绵把铺子开起来了,万事俱备时再要小孩。
铁匠铺里很吵,大人倒还罢了,婴孩肯定受不了那等子吵闹和热气。
豆花摊呢,没有屋檐遮风挡雨,客人又杂乱,也不适合放小孩。
与预想的不一样,世事常是如此。
阿绵在最初的震惊后,此刻呆呆道:“难怪豆花摊自开业,生意一直还不错,原来是一个带着财气的宝宝……”
温乔干咳两声,唤回两人的注意:“莫大夫我尽力去联系,但据说她现在深受太医院器重,所以我也没有把握。不过前些日子,她在京一直在传授‘孕产良策十二讲’,原本是教导各地的产婆、稳婆的。不过反应平平,大家觉得还是老法子稳妥。”
“你们若是信她,可以找你们认识的接生婆询问一二,据说还有些口诀什么的。”
离开医馆,阿绵一直傻笑,又去找宋六嫂说明自己暂时不去洲城了。
“你知道啦?”宋东家捂嘴笑了笑,“上次我见你时就这么猜,真是恭喜你们。”毕竟阿绵成亲都快两年了,外界的闲言碎语早就是一箩筐一箩筐的。
阿绵听了此话,回家对着铜镜照来照去,也没照出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
孟家人也全知道了喜讯,孟母说日子还浅,先不告诉外人,自家人知道就可以了。
村里人有不少人此前眼红阿绵的小摊赚钱,话里总是酸溜溜的。
什么“别看她家挣银子了,连个崽都没有,到时候还不是便宜了别人”;
什么“根本就没钱,赚得钱都拿去买药看病了”云云。
小婧与阿绵不大在意这些事,已经溜到书房,一边乱翻书一边兴奋地想着要取什么名字。
“这个‘静’字我看就很不错。”孟婧的心思很好猜,这个字念起来跟她名字一样。
“才不要。”
“好吧。”
院子里的孟驰坚依旧思索着,将要做的准备在脑海中一一排列。
他走进书房与阿绵交代:“以后谁问你挣没挣钱,挣了多少钱之类的,你就回没赚到钱,钱拿去喝药治病了的。还有摊子这些日子先让旺旺与刘大娘开着,过两日我与你一道去找城里的接生婆,问问那个什么‘十二讲’是怎么回事。”
他打听了一番,得知那玩意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做‘新手爹娘培训班’。
第145章豆花摊篇(十二)
“‘培训’是什么意思?做爹娘还要教?”
阿绵坐在食馆里吃肠粉,这是她的早食。
做法是将米浆摊薄,摊贩往上磕个笨鸡蛋,用木铲刮几下,放进蒸笼里蒸熟,端到桌上后淋些生抽、醋一类的调料,随客人自便。阿绵迫不及待夹了一勺送入口中,“爽爽滑滑的,看着与煎饼的做法差不多,比煎饼要好入口很多,清香味美。”
最近她吃不下太干噎的食物,难怪之前不愿意吃干饺。
孟驰坚坐在她对面,点了两个糯米团和一份餺飥(面片汤),汤里有菠菜、肉丝和榨菜丝。他将面片汤放到阿绵面前让她先吃,一边道:“我也不知会教些什么,说是根本无人去学,那些手抄的小册子放在善堂都落了灰。”
“我们去看看,免得莫大夫伤心。”
“好。”两人打算上午去善堂转一转,下午孟驰坚要采买新的砂锅和吃完的粉条、小米等吃食。
眼下阿绵喜爱吃汤汤水水的东西,家中原本有个煲汤的砂锅,不够用了。
汤面、馄饨、各式各样的粥,阿绵的饭食是单独做出一份来,其余人依旧是吃干饭。
阿绵吃饱了,孟驰坚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剩下的食物一扫而空,从钱袋里摸出十二文放在桌上。
冬日里两人并肩在街上慢慢走着,衣袖里的手牵在一起。
善堂是城中的几大家族筹建的,如今主要依靠民间自发的士绅、商人等捐助。这个善堂规模很小,其间主要是收容些乞丐、弃婴,若有大灾大旱时也会施粥赈济,平日里还是较为冷清的。
门口的老嚒嚒见到他们,迎上来得知了此番来意。
“真稀奇,你们两个还是第一对来此的夫妇呢……我瞧着小娘子没什么大事,那些接生婆都觉得麻烦事多……”
“莫胡说撒!莫娘子那法子我试过,”屋里走出个精干的老妇人,是本地颇有声望的接生婆子,“好是好,可是麻烦得很!”
孟驰坚说:“如何麻烦?我们愿多花些银子。我娘子与常人不一样,她小时候身体不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