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医学检验技术和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区别 > 第十节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检验(第3页)

第十节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检验(第3页)

感染的扩散缓慢,患者之间的传播间隔期平均为30d,在密集人群中流行可持续6个月。TWAR株的感染具有散发和流行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散发发病通常持续3~4年,有2~3年的流行期,在流行期间可有数月的短暂暴发。

1.TWAR株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离TWAR株比较困难,不适于临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cro-IF)最为敏感,还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宿主感染TWAR后抗体的出现表现为两种模式:在青少年经常出现初次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早期出现的是补体结合抗体,Micro-IF的抗体出现缓慢,发病3周后不能检测出可达诊断水平的lgM抗体效价,IgG抗体通常6周后才出现;在成年人则表现为再次感染的免疫反应,迅速出现对TWAR株的Micro-IF的IgG抗体,但补体结合抗体通常不出现,IgM抗体不出现或效价偏低(1:32~1:64)。用TWAR抗原进行Micro-IF检测时,急性感染的诊断标准是: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IgM抗体效价≥1:16;lgG抗体效价≥1:512。补体结合试验的急性感染诊断标准是: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抗体效价≥1:640值得注意的是,血循环中的类风湿因子可以干扰Micro-IF的结果。

2.如上所述,由于感染后lgG抗体存在时间较长,再感染时IgM和补体结合抗体又常为阴性,血清学实验有时难以区分初次感染和再感染,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用特异性核酸检测的方法。

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

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引起禽畜感染,少数可因吸入病禽或病兽的感染性分泌物而传染到人,引起呼吸道症状甚至发生肺炎或不明原因的发热,但不很严重,临床上称为鹦鹉热或鸟疫。近年来有鹦鹉衣原体引起心内膜炎的报道。

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生物学形状与细菌类似,革兰染色阴性,具有细胞壁,有DNA和RNA,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其共同特点是:大多是人畜共患病:所致疾病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或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专性细胞内寄生;多形态性,主要为球杆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生长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生长辅助因子。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包括4个属: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riella)、巴尔通体属(bartoneleaceae),原称为罗沙利马体属和埃里希体属(ehrlichia)。立克次体属又分为三个生物型:斑点伤寒群、斑点Q热群、恙虫病群。立克次体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虽然在流行病学上各自有所不同,但临床表现多有共同之处。潜伏期多为3~14d,约有一半病例为突然起病,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特征。

四环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恙虫病立克次体除外)和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体外抗立克次体有效,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无效。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群(typhusgroup)

1.有三种:一是引起流行性(虱传)斑疹伤寒的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二是引起地方性(鼠型)斑疹伤寒的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i))三是引起加拿大斑疹伤寒的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斑疹伤寒症状相似,以头痛、高热、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加拿大立克次体所致疾病表现为高热、头痛、畏寒,手掌、腿和腹部出现皮疹。

2.普氏立克次体(又称典型或复发性)斑疹伤寒,主要传染源是病人,传播媒介为(人)体虱,可引起大规模流行,其范围成世界性分布,未经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10%~40%。由莫氏立克次体所致鼠型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鼠类,传播媒介是蚤类,临床表现较轻,多散发或地方性暴发,病死率可达4。7%。由加拿大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血蜱为媒介,人受血蜱叮咬而致病,主要流行在加拿大林区。

l.外一斐试验是临床上诊断立克次体病常用的血清学试验,为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外一斐凝集素可早在发病4~6d出现,多于2~3周退热前后达最高滴度,然后很快下降,维持数月,5个月后基本消失。外一斐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达1:160即为阳性,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意义。尽管外一斐试验有不能分型及特异性较差等缺点,但由于抗原易于获得和保存,操作简便,故仍被广泛应用。

2.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在外一斐试验中的特点如下:

(1)斑疹伤寒患者能产生高滴度的OX19凝集素及低滴度的OX2凝集素,阳性率高达83。5%~93。4%,但不与OXK发生凝集。流行性斑疹伤寒在起病第5~6d时,患者血清即可与OX19发生阳性凝集反应,其凝集效价于第3周达到高峰,一般超过1:320,有时可达1:2560,阳性率以第4周最高,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个月内转为阴性。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的血清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的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一般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大多在1:160~1:640,阳性反应出现于发病的第5~17d,平均为第11~15天。

(2)恙虫病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株发生凝集反应,阳性反应最早在起病第4天即出现,第1周阳性率不高,仅为30%左右,第2周末为60%,第3~4周80%~90%的患者可呈阳性。凝集效价1:80~1:1280以上不等,多数在1:80~1:640,第1周开始上升,随病程而逐渐增高,第3~4周凝集效价达高峰,第5周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数为阴性。

(3)落基山斑点热或蜱传斑点热患者的血清能产生OX19与OX2凝集素,通常为OX19高于OX2,但也有OX2较高者。若仅出现OX2高滴度阳性,则对斑点热有特殊意义。

(4)立克次体痘、Q热及战壕热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不能与变形杆菌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故外一斐试验呈阴性结果。

(5)变形杆菌尿路感染、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严重的肝病患者、孕妇等常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对其试验结果应结合临床慎重分析和判断。

3.在有条件的实验室,尤其是疫区或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立克次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如DNA杂交法、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PCR等。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SFGR)

是立克次体中最复杂的一群,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蜱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保存宿主。人感染后出现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皮疹及头痛等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原有疫源地扩大,新病原体不断出现。我国业已从病原学上证实了斑点热的存在。氯霉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斑点热有效。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的临床诊断通常依靠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有:外一斐反应(WF)、乳胶凝集试验(L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法(IF)、ELISA等。除外斐反应外,其余试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血清学方法以检测抗体为主,而发病几星期内病人血清中常无抗体出现,所以血清学试验通常只作为斑点热的回顾性诊断,对急性期治疗并无指导意义。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开展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恙虫病群立克次体(tsutugamushigroupRickettsia)

1.又称东方立克次体(R。orientalis),是恙虫病的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对人致病力强,临床症状发热、虫咬处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流行地区主要是亚洲东南部与大洋洲。我国恙虫病分布地区,已经病原学证实的有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浙江、云南、四川、西藏、台湾等省区,并有往北扩散的可能。总之,凡有潮湿丛林和杂草丛生适于恙螨和鼠类寄居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疫源地。

2.恙虫病群立克次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是外一斐反应、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有重组DNA、PCR,以及蛋白成分检测等。

Q热立克次体(QfeverRickettsia)

1.学名为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Bumetii),因它是Q热的病原体而习惯上称之为Q热立克次体。它对人的感染力特别强,是立克次体中唯一能通过气溶胶(不必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使人及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体。近年来,以心内膜炎为特征的慢性Q热病例死亡率高,抗生素疗效不佳,需引起足够重视。

2.柯克斯体属的DNA碱基组成摩尔百分比与其他属之间区别明显,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Q热立克次体与嗜肺军团菌碱基序列相似率达91。3%,提示二者关系密切oQ热立克次体还是目前立克次体中唯一证明携带质粒的病原体。

1.血清学试验是Q热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常用的是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ELISA、免疫印迹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应用于Q热立克次体检测。

2.由于Q热立克次体存在类似革兰阴性杆菌S-R变异的位相变异,即随宿主不同可表现两相抗原性。2相和I相抗体效价之比有助于鉴别Q热的临床类型:两者比例>1为急性Q热;而≤1则多为Q热性心内膜炎。

其他对人致病的立克次体汉塞巴尔通体(Bartonellahenselae)是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五日热巴尔通体(Bartonellaquintana)可引起急性传染病战壕热(又称五日热),以及腺热埃利希体(Ehreicheasennetsu)和恰菲埃利希体(Ehrlichiachaffeensis)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