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半年没来呢……”穆长青有些可惜,“明知学堂的先生,教书还是教得挺好的。”
乔擢英咬着饼道:“我这样的已经算好的了,还有只挂个名儿不路面的呢。美其名曰是明知学堂学子,实则……肚子里一点儿墨水都没有。”
“你们有钱人都这样吗?”
“也不能说都,但却是有一部分如此。但像我这样的也不少,”乔擢英习以为常道,“比如柳家的柳昌邑,哎呀你肯定不知道。那个……陆阳书局董芳绪你知道吧?他小时候便是如此,陆阳书局那么大的生意,他要继承自然要经手,学堂和书局自然也是两边跑的。”
穆长青听见了前者便不在意后者了,他拍了拍乔擢英的手:“你说那个……柳家柳昌邑,他是谁?”
“他呀……比我还散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我是有正经事才告假,他呢,只要是不想学了就不来了。还天天说什么他们柳家家大业大,这辈子就算是混吃等死也吃不完。”乔擢英摇摇头,“要不说他傻呢,即使再厉害再富贵,哪有坐吃山空的?君子之泽还五世而斩。”
穆长青佯作惊讶:“啊——我听说他们家有海船瓷窑,生意必定做的很大啊,他要这么说,也不是没有缘由。”
“你不知道,我听我爹娘说,这几年柳家已经开始落寞了。明州城中好多商人都在抢他们柳家的生意呢,具体怎么抢我也不甚了解,但我只知道柳家现任家主不懂营生,把家底挥霍得很惨。据说当年柳老爷子在的时候特别辉煌,他们家在明州城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什么汪家董家那时候都排不上号的。可是现在呢,大家都说他们是强弩之末,没几年可混了。”
“哦……”穆长青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柳家就柳昌邑一个孩子?这般大家族,肯定有个兄弟姊妹吧,到时候嫡系不中用,兄弟姊妹顶上也不是不可以。”
“我只知道柳昌邑有一个妹妹,今年十五岁。但要说族中其他兄弟姊妹,我也就不太了解了,好像是因为以前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大人们心照不宣地不说,我也就无从知晓了。欸不对啊,你今日为何对柳家这般感兴趣?”
穆长青哈哈一笑,敷衍道:“我写话本子呢,收集世情,收集世情。”
乔擢英有些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但也觉得理由恰当,不再追问。
下学后穆长青邀请乔擢英去家中做客。这是明州一役后乔擢英第一次来到穆宅,他一走进院子便看见穆宜华在厨房里忙前忙后,连忙撸起袖子要去帮忙。
穆宜华以为是穆长青,背对着喊道:“今天下学这么晚,是不是又在街上闲逛了?过来生火。”
乔擢英也不拆穿,刚凑过去,穆宜华转身一瞧竟是他,连忙惊讶地换了脸色:“二郎?怎么是你?”
乔擢英笑得如同秋日艳阳一般:“长青请我到家中帮他看看《儿女英雄传》卷二的初稿,让我帮着参谋参谋。没有事先打声招呼,对不起。”
穆宜华笑道:“这有什么可道歉的?就当是自己家一样。你先去前厅拿点吃食和小狗玩一会儿,把穆长青给我叫过来。”
穆长青压根儿不需要叫,就已经很自觉地走到屋里帮忙干活。乔擢英也没闲着,在院子里布置好桌椅,等菜肴上齐,三人便坐下吃饭。
席间乔擢英和穆长青畅谈小说剧情,从江南一路讲到漠北,还说最后一定要让主角们同王爷一起收复山河,这王爷就用化名,但百姓们都知道是谁。明州之战,赵阔重伤却也是威名加身,百姓们对他奉若神明,敬仰非常,像乔擢英这般的年轻人自是更加崇敬赵阔那样皇子从军,戎马功名的少年将军。
即使现在的他已经算不上什么少年了。
二人商议完第二卷的内容,乔擢英眼中有泪熠熠闪光,带着几分希冀与憧憬:“殿下一定能够带领我们大宋的军队北上,收复失地,再现荣光的!”
穆长青的情绪也被带动,他没有说话,却也是抿着嘴郑重地点了一下头。
战场上刀枪无眼,穆宜华也盼着光复北朝,可心中更怕赵阔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此心无关风月,只为故人心中尚余的旧情。何况若是他不在了,官家荒唐,这大宋又该谁来扶持与守护呢?
“擢英,你说你们家中如今的香料生意都由你掌管?”穆长青问道。
乔擢英剥着核桃摆手:“不过是城东的几家店铺由我管着,我还没到掌管整条生意线的时候呢。不过最近因着南边打仗,不光我们,最近城里许多生意都不好做,也就只有你们这话本子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