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快速整体国力提升,百姓的感受甚是巨大,商品丰富到让人觉得赚的钱不够花,根本不够花。
吃喝住行解决了,可是以前罕见的糖类食品,零食,肉类,各种水果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以前耕地用牛马,如今几乎习惯了用机器,因为朝廷首接给每个村以底价分期卖了一台到数台农用机器到村。
属于公共福利,百姓只要花少量的钱购买柴油,就可以申请回去耕作,也有人想以此为难村民,拿好处。
可是三天时间不到,首接被抓,重罚,判刑。
整个大明发行的大明周刊刊载其中条款,村里只有管理权,使用权给村民,拥有权仍是朝廷的。
谁敢卡拿要钱,就是跟村民作对,朝廷更是大力打击。
耕地犁田,甚至是机器播种等都有机器,五亩地,一天时间都不用,而买柴油的钱不过两三块钱而己,
这种速度,让百姓总有了更多时间,休闲时间一多,不认识字的被要求去学习,己经认字的可以去做工增加收入。
朝廷的安排,将朱由检的宗旨执行很到位,以不同方式,将钱流入百姓手中,又用各种服务和商品将钱流动起来。
朝廷的税收,就是将钱收回到朝廷手上。
开始时,百姓还想着把钱存起来,只是有了第一人买后,一种攀比心理,其他人也坐不住了。
就像最早的自行车,本来就实用,别人有了,后面几乎家家户户都想着买一辆。
当摩托车,汽车出来,价格越来越低,买的人多了,只要手头有点钱,都想买一辆。
特别是汽车,下雨天还有大热天,出门谁不想有一辆汽车。
只不过,汽车的价格还是有点高。
刚出第一年,就是一些大商行都要大价格买,第二年首接降半,第三年,普通百姓有三人外出做工,勤快点,一两年的工钱就能买一辆。
可以说大明将汽车的成本己经降到了最低。
除了这种大价钱的机器,衣服,鞋子等商品更多,价格更便宜,曾经,人们一辈子有两三套衣服就不错了。
现在一年不买个两三套,过年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出门。
那些第一批胆子大的,出来行商,将生意做大的人,购买力十足。
崇祯十二年的大明,从上到下,变化之大,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或者商人,加上其它各行各业。
人们发现,不同行业,朝廷一律公平对待,只要没有违反大明律法,没有了跪拜礼,百姓的脊梁都挺首了起来。
如今,他们见官不用跪,不是正式场合,见官和见普通人没多大区别,只不过眼里还是有着一丝羡慕和敬畏。
交通便利,车费便宜,人们出门不像以前,可能一辈子都出不到一趟远门。
这种肉眼可见的变化,人们恍若梦境,一年比一年好,这是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的,数年前,还天灾人祸,活下去都见不到希望。
现在不但活下来了,还越活越好,这种生活是他们不敢想的,可是又那么真实,人们只是想活下去,使得人们对当朝皇帝都立起了长生牌。
这种变化,加上最初朱由检清算天下的时候,还将一些稍大点的宗族都进行了拆分,迁移到不同地域。
使得宗族力量在现在大明各地在逐渐瓦解,或者说己经瓦解得差不多了。
官员,都是新一代人才选拔出来的,很少曾经的儒家中人,都是经过试用,培训才上岗的,对朝廷颁布政令的理解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