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己深。
更夫的梆子声,从宫墙之外遥遥传来,三长两短,己是三更天。
这声音更衬得东宫书房之内,一片寂静。
静得,只剩下朱笔划过奏章纸面时,那细微而清晰的沙沙声。
朱雄英身着一身寻常的储君常服,正襟危坐于那张宽大的御案之前,神情专注地批阅着一份关于边镇施行利弊的奏章。
奏章上,详细罗列了盐商与边将勾结,虚报冒领的种种弊端,每一个字背后,都关系着大明边防的安危与国库的损耗。
就在他刚刚批阅完这份奏章,正揉着有些发酸的眉心时。
一阵极其轻微的脚步声,从书房外传来。
紧接着,一个高大而略显佝偻的身影,竟亲自提着一个双层的紫檀木食盒,在没有惊动任何门外侍卫的情况下,悄然走进了书房。
他走路的姿势,己不复当年的龙行虎步,带着一丝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显露的疲惫。
来人,正是朱元璋。
他看到自己的宝贝孙子,在这深夜,依旧伏案劳作,那双饱经风霜的虎目之中,不由自主地,同时流露出了两种复杂的情绪。
一种,是看到继承人如此勤奋好学、励精图治的、发自内心的欣慰。
另一种,则是属于祖父,对自己孙儿那份最纯粹的、深深的心疼。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冉冉升起的、未来的合格帝王,也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同样为了大明江山,而耗尽了所有心血的太子朱标。
两个身影,在烛光下,渐渐重合。
他走上前,将食盒,轻轻地放在了桌案的一角,用一种充满了心疼的语气,说道:“雄英,还在忙呢?咱就知道你是个勤奋的好孩子,但也要注意身子,别仗着年轻,就把自己给累垮了。”
“过来,先陪皇爷爷吃点东西,休息,休息。
朱雄英闻言,连忙起身行礼:“孙儿参见皇爷爷,这么晚了,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怎么?咱这个做爷爷的,还不能来看看自己的孙子了?”朱元璋佯装不悦地哼了一声,随即亲手打开食盒,将里面一碗还冒着热气的莲子羹和几碟精致的小菜,端了出来。
祖孙二人,就在这书房之中,对坐着,吃起了这顿简单的夜宵。
气氛温馨而宁静。
朱元璋状似无意地,提起了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