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个场景的对话中,就能看出鬼子们对石青山的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也抖了不少包袱。
片场笑了一片,实在这俩人凑在一起就逗乐。贾贵贾队长全身都是戏,就他那模样的,光是表情就能笑倒一片,再配上黑藤的配合,俩人简直可以去说相声,不,比相声还逗。
扮演石青山的高鑫杰,真正的露面,还是在鼎香楼的雅间内。
鼎香楼,雅间。石青山在吃着花生米,似乎在等人。
很快,一个穿着伪军服装的人进来,一进门就趾高气扬的问:“谁找我、”
石青山反应很平淡:“夏中队长,请坐。”连看都没看夏中队长一眼。
夏中队长侧身看了看石青山,纳闷道:“我好想不认识你。”
石青山侧头:“今天不就认识了吗?”顿了顿,自我介绍,“在下石青山。”
夏中队长吓了一大跳:“啊?”双手就要掏,一副很紧张的样子。
石青山面不改色看着他:“想掏是吧?”
夏中队长下意识点点头:“啊,”又连忙摇摇摆手,“不不不。”双手伸开,表示没有。
石青山:“掏吧,看看你掏的快,还是我掏的快。”
夏中队长立马陪笑道:“您快,绝对是您快。快抢石青山,见了别动唤。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
石青山点点头:“还算聪明。”
夏中队长陪笑。在石青山的手势下坐下,边坐边说:“石队长,石大爷,您看兄弟我在警备队里就是混碗饭吃,从来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儿。”
石青山一捶桌子:“少往自己脸上贴金,你是打算让我多给你记点红豆呢,还是多记点黑豆啊?”
夏中队长听完:“红豆,绝对要红豆啊!再多记几个黑豆,我这条小命不就归您了吗?”
石青山:“明白就好。”
夏中队长问:“石队长,您有什么吩咐啊?”
石青山问:“车站上那辆日本军列上头,拉的什么货?”
夏中队长沉吟:“这个……”
石青山:“你的中队可是负责车站警戒的,你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上边儿是什么吧?”
夏中队长:“知道,我知道。我这不是正要向您报告嘛……”
这段剧情就是这样,剧本上写的简单,在表演的时候,江夏却要求的很严格,一些细微的动作什么,什么时候点头,什么时候表现的害怕,还有说话的语气,江夏都严格要求了一下。
情景喜剧的人设必须要明显,江夏的要求其实也不难,每个角色说话的方式要定下来,比如石青山说话,就是那种带着自信,一切尽在掌控中的从容。比如黑藤说话,就是开着外国腔的中国话,还得夹杂不合时宜的成语等。
每个角色,特征鲜明,都必须表现的不一样。这是情景剧跟正剧的不同,正剧可以一本正经的念台词,情景却要生活化,说话都是口语化,不能太正式。哪怕是抗战的情景剧,也得接地气,平常人怎么说,就得怎么说。
所以江夏在找演员的时候,尽可能的找的是北方演员,拍摄的就是冀中故事,找一个南方演员,口音上就很难学。最简单的就是儿化音的夹杂,北方人说话经常带着,南方就不带着,还有一些习惯用语,都有所不同。
要说南方演员,江夏也找了一个,就是全剧年龄最小的小石头。他是跟蔡水根接头的人,为了方便,以一个烟的小孩身份当掩护。
小石头的扮演者,也是跟江夏合作过的演员,在《少年包青天》中,扮演锦毛鼠的崔佳,被江夏邀请来出演小石头。他是地道的南方人,江夏请他的原因,一是年龄合适,二是他口音没那么重。
崔佳扮演的小石头,第一次露面并不是在第一个故事,而是在第二个故事。
江夏他们是按照顺序拍摄,先拍第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总体叫《初战告捷》,讲的就是蔡水根打入鼎香楼后,获得了齐老太太的信任,认命为大伙计,他开始对鼎香楼改造。重新进行装修,并且顺利的跟黄金标、白翻译、野尻等人认识,熟悉,获得了一次重要情报。
这个故事在二十八集版中,只有一集,中间删减了很多戏份。江夏拍的两集版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白守业白翻译的死要钱性格,在这一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他那,就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只要给钱,他什么都说。
蔡水根就靠着这个,问出来野尻喜欢吃驴肉火烧,却不想再来,是因为没有榻榻米。
同时,也体现了野尻好吃头脑简单点特点,只要能吃饱,吃饱了能睡,似乎就没什么能影响到他。
剧集时间丰富,能体现的东西自然多。
一整个故事拍完,加上中间装修场景,换榻榻米等,拍完第一个故事,足足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个时间跨度,也是够长,一周才拍出两集来,放到别人那,肯定无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