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纳德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在自己的孩子发生了意外之后。雷纳德抛弃了自己过去的想法和认识:或许,有更好的方法。
并不需要进行完全的去除和替代。
只要,能够延伸出一部分的功能,就可以了。
能够替代人体的部分的功能、让人体变得更加强大,这就可以了。
没错,雷纳德的疯狂思想,正是想要这么做。
——人造神经。
对,人造神经系统。
为此,雷纳德甚至找到了intel、微软、苹果和橘子公司……
因为,他们那里正在研发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系统。
在雷纳德来,这似乎能够有借鉴的意义。
这个计划,是凯瑟琳提出来的。
就凯瑟琳额知道的,在2世纪的时候,ibm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研究,而且还成功了。
——ibm发明了世界上最大的人脑模拟计划“pass”,他们使用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的超级计算机sequoia-blue-gene
q和一个全新的低功耗计算机架构,终于模拟出了与人脑相当的500亿个神经元和7万亿个神经突触,向着真正的“人工大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脑也许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了,但同时它又十分节能。人类的大脑可以同时收集上千个感官信号,并对它们进行判断、分析,把具体的感知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学习、规划和创造。
即便以2世纪的科技水平,建造与人类大脑复杂度相当的计算机,也需要将近00兆瓦的能量供应。
而人类大脑进行这一切活动,只需要区区20瓦的功率就够了。
如此巨大的能量消耗显然是不现实的。
方曱舟集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套全新的思路。
凯瑟琳很无良的就“拿来主义”了。
“认知计算”。这一全新的领域凝聚了来自神经科学、纳米科技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2世纪的时候,ibm使用的就是这样的计算模式,而凯瑟琳很干脆的,就“借鉴”了下来。
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大脑之所以如此的节能,是因为它是由“事件驱动”的。
简单的说,神经元、神经突触和轴突只在接收到感觉信号或者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时才会被激活,而其他时间它们是不消耗能量的。和它们相比。现在的电脑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方曱舟集团的工程师们受到这一原理的启发,开发出了一套新颖的计算架构和理论,并用它来模拟数目与人类大脑相当的神经元与神经突触。
从生物学意义或者功能性上讲。这一成果并不是对大脑的准确模拟。虽然这套系统还无法进行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感知、思考与概念形成等活动,但它却是向这一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用于扩展人体本身的大脑结构,这并不怎么有需求。
或许……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可以了。
而雷纳德知道,在实验室里面,恰好就有这样的芯片。
——用碳纳米管制造的实验性质的处理系统。
这种系统有着超越现在的超级计算机无数倍的力量,但是能耗却是极低的,这也是在拥有了修复蛋白之后,他们得到的产品。
如果将这样的系统,以类似于人体的突出络结合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呢?
但是……问题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研究最初是从猴子开始研究的。
虽然蜂巢实验室很不错。并最终得到了一套可用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人工大脑”的理论,但……那毕竟是类似于猴脑的结构。
如果这种东西要安装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体里面,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雷纳德在这个时候,只能自己与蜂巢实验室接触——他想要几个死刑犯或者什么的人也要,用来做人体试验。
这个事情蜂巢实验室当然决定不了了,于是。整个事情就被凯瑟琳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