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的衰亡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还维持了一段与魏、吴的三足鼎立之势。景耀元年(258年),费祎死后,姜维任大将军。这时,后主刘禅贪图享乐,又宠信侍中陈祗和宦官黄皓,排挤姜维,国力日衰。
三、孙吴政治
孙权建吴夷陵战后,孙权与蜀汉的联盟破裂,魏文帝曹丕乘机南征。孙权一面调兵遣将,分路迎击;一面遣使赴蜀汉求和。诸葛亮也派邓芝出使江东,于是双方言归于好,再次结盟。曹丕遂从南方撤兵,专力对付蜀汉北伐。229年,孙权在建邺称帝,建国号吴,史称&lso;孙吴&lso;或&lso;东吴&lso;。
通使台湾黄龙三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兵士万人,渡海抵达夷州(今台湾),并将夷州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居大陆。这是台湾和大陆交通的最早记录。
孙吴的衰亡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死,继立的会稽王孙亮和景帝孙休都昏庸无能,致使孙吴政局日趋动荡。咸熙元年(264年),吴末帝孙皓继位以后,政治更加腐败。孙皓不仅残酷暴虐,肆意屠杀大臣,又广营宫室,滥用民力,致使统治层上下离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过着&lso;老幼饥寒,家户菜色&lso;的贫困生活。因此,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孙吴政权的灭亡已成定局。
第三节三国经济
一、曹魏的屯田制度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打击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现了&lso;土业无主,皆为公田&lso;(《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的局面。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又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变成流民。这就为当时推行屯田制提供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从农民军手中掠夺了许多耕牛和农具,也为屯田制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条件;又由于兵戎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饥荒流行,割据军阀都严重缺粮。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遂吸取了西汉曾在边疆屯田的经验,大力推行屯田制度。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了部下枣祗和韩浩的建议,曾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制从此兴起,并逐渐推广。
屯田制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先在许昌周围兴起,后逐渐推广各地。其组织机构是中央由大司农和尚书令掌管,各州郡则设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其下还有屯司马,由50人组成。民屯上的生产者是破产、流亡的农民,被称&lso;典农部民&lso;。其剥削量为分成制,即使用国家耕牛的屯田客,要把收获物的六成交给政府,使用私牛者,则缴纳一半。
军屯始于建安末年。是曹操接受了军司马司马懿的建议后开始实行的。其组织机构是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逐级管理,营为基层单位,每营60人。军屯上的生产者是军队士兵及其家属。士兵家属时称&lso;士家&lso;,按规定要另立户籍,世代相承,不得改业。故地位特别低下。兵士屯田要将收获物全部归还国家,政府则供给士家饭食。士家所受剥削与民屯上的的屯田客大致相同。
曹魏推行屯田制大致取得了以下作用:即把东汉末年以来失去土地的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充足了军粮等。
二、蜀汉经济
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特别是成都的织锦&lso;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lso;,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
蜀都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lso;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lso;其兴盛景象可以想见。
三、孙吴经济
孙吴所在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较晚,故最为落后。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迁居江南,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吴国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积显著扩大,耕作技术和农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序
夏日的天气,总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晌晴烈日,这会儿就已经阴云密布,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落下。
&ldo;td,什么鬼天嘛!就不能让我好好的睡个觉?难得有天休息,我昨天可是上了通宵网的!&rdo;
倒霉的主角无奈的骂着老天爷,急冲冲的赶去九层天台收衣服。从二楼赶到九楼,已经是一身的臭汗,扶着墙直喘粗气。不过,他似乎扶的不是地方‐‐那可是避雷针啊!
轰‐‐
主角眼前白光一闪,接着就失去知觉……
第一回初到汉末
&ldo;头好痛!&rdo;
主角揉着太阳穴,慢慢的爬起身来。当他睁开双眼却被眼前的景像搞懵了‐‐他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应该是在九层天台,可是入眼的却是一片荒芜人烟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