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重生七零小村 > 第75章 槐影胡同(第2页)

第75章 槐影胡同(第2页)

一个篆体书写的、充满锋锐之气的数字——“九”。

以及一把,贯穿了整个数字的、染血的利剑!

这是来自父亲那段血色过去的,唯一的,也是可以追查的

线索。

父母的激烈反应和恳求让林卫国明白,从他们口中探听那段血色往事已无可能。答案,只能去京城找。

好在安平县已步入正轨,有赵胜利、王建民这批骨干坐镇,暂时离开不成问题。他以“赴京落实国家特批的最后一批指标”和“向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汇报‘通脉丹’研发进展”为由,向单位和家里告了假。贴身收好那张神秘照片和奇特银质奖章,他再次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1979年的安平火车站,一如既往的人潮汹涌,嘈杂混乱。

售票窗前,队伍排成长龙,望不到头。一张张面孔写满焦灼、期盼和迷茫。林卫国看着,心中涌起感慨。这年头,想买张出远门的车票,尤其是去首都的卧铺票,难如登天。多数人只能站上几十小时,在拥挤污浊、气味混杂的绿皮车厢里咬牙苦熬。

林卫国没去人堆里挤。他径直走向一个挂着“军干专窗”牌子的窗口。

里头的售票员平日对普通旅客爱搭不理,此刻看到林卫国递进来的、盖着安平县政府鲜红公章的“公务出差介绍信”,倨傲的脸瞬间堆满春阳般和煦的笑容。

“同志稍等。”

话音未落,一张多少人托关系也求不到的京城软卧车票,已恭恭敬敬递到他手中。

绿皮火车轰鸣着,在“况且况且”的节奏里,承载着天南地北的乘客,缓缓驶向共和国的心脏。

林卫国的软卧包厢里还有三人。

靠窗是个戴厚厚眼镜的年轻人,刚考上京城大学,怀里紧抱着卷了边的《高能物理》,眼神满是未来的光亮。他是追梦的学子。

对面是位东北钢铁厂的劳动模范,黝黑脸庞,布满老茧的大手,嗓门洪亮,三句不离厂里又超额完成多少吨指标。他是建设的脊梁。

还有位南方大嫂,去京城探亲,拎着个巨大网兜,塞满自家做的腊肉笋干,热情地给每个人分发分享。她是人间烟火的暖意。

林卫国用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泡了碗安平带来的稀罕货——方便面。四人天南地北地聊着,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交织成那个时代独特的背景音。谈新政策,谈好日子,也谈物质的紧巴和生活的艰难。

每个人都像一本活着的、浸满时代印痕的书。思想如此淳朴,目光如此真诚。

这,就是他两世为人都深爱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那些最可爱的人。

两天后,京城。

按照照片背面信件所写的地址,林卫国独自寻到京城最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

这里与他想象的大相径庭。没有宽阔大道与宏伟建筑,只有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两旁古旧店铺挨挨挤挤,沧桑扑面。

他穿过熙攘主街,在七拐八绕的胡同深处,找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名叫“槐影胡同”。此行最终的目的地就在巷内:

“无名书斋”。

门面极其狭小,甚至有些破败。一块黑木匾饱经风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推开吱呀作响、虚掩着的木门,一股浓烈的霉味混着尘埃气息扑面而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