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门口挂上了&0t;最高机密&0t;的牌子,守卫加强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0t;时间紧迫,必须分组作业。&0t;李明远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看着眼前二十多位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顶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0t;我们只有三个月时间造出第一台样机,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得拼命。&0t;
李明远把众人分成四个核心小组:坦克炮研组、装甲结构组、火控系统组和猎歼防御组。每个组都配备了最精锐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备资源。
&0t;各组组长每天向我汇报进度,遇到技术难题立即反馈,不要硬撑。&0t;李明远强调,&0t;我们没时间走弯路。&0t;
坦克炮研组的任务最为艰巨。
125毫米滑膛炮不仅口径前所未有,对材料和加工精度的要求也极高。
组长刘工是北方兵工厂的老专家,接到任务后直摇头:
&0t;小李总工,这炮管材料配方我看了,理论上可行,但从来没人试过啊!万一炸膛怎么办?&0t;
&0t;先做小型试验炮,验证材料强度和膛压承受能力。&0t;李明远胸有成竹,&0t;我已经设计了缩小版测试方案,用60毫米口径验证原理,成功后再上125毫米。&0t;
装甲结构组则面临着如何在有限重量下最大化防护力的挑战。
特别是李明远设计的倾斜装甲和简易复合层结构,需要全新的焊接和组装工艺。
&0t;常规焊接根本撑不住这种厚度的装甲板。&0t;组长老张摸着图纸上标注的数据,愁眉苦脸,
&0t;而且这种&039;钢-橡胶-钢&039;的复合结构,连接方式太特殊了。&0t;
李明远拍拍老张的肩膀:&0t;焊接问题我早想到了,这是一种新型电弧焊接法,能增强焊点强度。至于复合层,我已经设计了专用连接螺栓和压力分布框架。&0t;
日子一天天过去,整个工厂日夜不停运转。
李明远几乎不眠不休,哪个组遇到难题,他就往哪扑。
有时候半夜三更,工人们还能看见他在试验台前调试设备,双眼通红但精神亢奋。
一个月后,第一个技术突破传来——60毫米试验炮成功射了简易版尾翼稳定弹,穿透了等效100毫米的装甲靶。
&0t;成了!材料配方可行!&0t;李明远兴奋地一拳砸在工作台上,&0t;立即扩大到125毫米口径的试制!&0t;
就在技术团队全力冲刺的同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从前线传来。
李云龙匆匆赶到工厂,脸色凝重:&0t;李工,不妙啊!敌国佬好像嗅到了什么,正在大规模集结装甲部队,情报显示有过300辆48坦克正向前线开进。&0t;
李明远眉头紧锁:&0t;预计多久能抵达前线?&0t;
&0t;最快一个月。&0t;李云龙抽了口烟,&0t;你那坦克什么时候能出来?&0t;
&0t;第一台样机至少还需要两个月。&0t;李明远算了算日程,&0t;即使日夜赶工也很难提前。&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