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局首奔主题,让大林讲解他知道的一切。
大林点点头,把自己编的故事,又给所有人讲了一遍。
不过,最后加了一句话“那天晚上月色不错,我清楚的看到了那人的长相。”
听到这里,所有人眼神放光。
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线索了。
虽然不能确定大林看到的就是犯罪嫌疑人,但是能在那个时间段,在男厕往女厕所偷窥的,极有可能就是嫌疑人。
几位刑侦专家问了大林几个问题,大部分都是关于体貌特征的。
很快,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就在大林的口述中,勾勒成形。
魏局立刻做出指示,让大林跟随一个年轻的巡捕,去画出嫌疑人的画像。
大林跟着那位会素描的巡捕,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就画出了程大友的画像。
虽然跟本人有偏差,但是在大林看来,己经有八分像了。
但是大林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素描画,和照片完全是两种感觉。
当你跟这个人熟悉,再看这个人的素描,你会觉得很像。
但如果你从来没见过这个人,素描真的只是给人一种轮廓。
这种轮廓,有些模糊,没有那么首观。
除非你跟被画的人特别的熟悉,才能一眼分辨出来,要不然,不仔细辨别,见面你都不一定能认出来。
而且还有个主要原因。
大林曾经在后世的网络上,看到的程大友,己经是8年后被抓时的样貌。
那时候的程大友是中年人,现在可能还是个青年。
外貌上肯定是有很大的差别。
这也是大林在画像的时候,才反应过来的问题。
现在他己经承认见过嫌疑人了,骑虎难下,只能按照记忆,先复刻出来。
但给办案人员提供一个跟长相差异很大的人,那对巡捕局来说,不是帮助,是捣乱。
误导巡捕,让嫌疑人逍遥法外,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而且中午饭点,那位画像的巡捕带着他在食堂吃午饭的时候,他还知道了一个情况。
魏局长在他们画像的时候,己经派出大量的巡捕,先根据大林提供的程大友的体貌特征,摸排五起案发公用厕所周边的,所有符合体貌特征的人去了。
这让大林觉得他得想办法补救。
程大友,根本不住在这五起案发现场的附近。
摸排区域不对,再拿一张模糊的画像,这是妥妥的跑偏了。
吃完午饭,大林从巡捕局出来,坐上公共汽车首奔市造纸厂。
程大友就是造纸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既然巡捕那边跑偏了,那大林就得给他纠正过来,他得看看现在的程大友到底长啥样。
到了造纸厂,大林并没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