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力清点完货物,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觉得咱们这样还是太慢了些,咱们手里还有将近300件衣服呢,若是照这个速度慢下去,至少一个月才能卖完。
到时候咱们若是再去广市进货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市场了,毕竟再过上一两个月,天气凉爽了,买这些薄款衣服的人也少了。
入了秋冬,肯定是要上一些呢子大衣和棉袄棉裤之类的。
冬季的衣服厚实,价格也更高一些,咱们若是手里的钱不充足,到时候进货可就费劲了。”
郑淑琴本来想着能挣点小钱,把这些衣服全部卖出去她就知足了,没想到曾大力居然有这么大的野心。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她早就知道曾大力不是个甘于平庸的人,不过是为被家庭和几个孩子束缚住罢了。
现在他想展开拳脚大干一番,自己怎么会不支持他呢。
想到这里郑淑琴点了点头:“你说的对,夏天也就这两三个月的功夫,咱们若是照这个速度下去,卖完这批货夏天就过去一半了。
再除去跑到广市进货的时间,也剩下不了几天了。若是能早点把这些衣服卖出去,咱们还可以趁着这个夏天再进一批货。
只是我也想把这些衣服早点卖出,可是咱们这衣服价格有点高,一般人压根接受不了。”
八十年代初,由于生产力跟不上,物价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件衣服若是10块8块的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但是20~30块钱之间就属于高档消费了。
关于这一点曾大力早己经想好了,大家伙接受不了还是他们摆摊的这个位置不太对,于是便说道:“你们明天换一个摆摊的地方,去纺织厂门口。
纺织厂这两年效益不错,女工人也比较多,而且干纺织的人都是识货的,你们不用怎么解释,她们自己相中了就会买的。
只是价格这一块你们咬死了就行,就说这是人家香江那边独家的版型和设计,咱们这边都没有。”
去纺织厂门口摆摊有利有弊,好的一方面是纺织厂的工人识货,知道他们进的这些衣服都是好料子,坏的一方面就是他们太识货了,一个不好就显得自己很不专业。
郑淑琴和曾兴国相互对视了一眼,曾兴国开口说道:“要不我和我妈分开摆摊吧。
我妈还在公交公司对面摆摊,我去纺织厂那边。
我怕到时候咱们摊位上有回头客找不到咱们了。
而且那里离家近,我妈来回也方便。
就算纺织厂那边的生意不成,咱们一天下来也不至于落空。”
曾大力赞赏的看了曾兴国一眼:“没想到只摆了两天摊你进步就这么大,考虑事情也越来越周全了。
行,就按你说的办,到了纺织厂那边嘴巴甜一点,脸皮厚一点,眼皮子活一点。
等我明天一早就用自行车给你送一批衣服过去。”
家里除了自行车就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了,若是想长期干这行,曾大力考虑着要不要买辆脚蹬三轮车,这样去哪里都方便。
曾大力连夜又做了一件挂衣服的木架子和一些衣服撑子。
第二天一家三口早早的就起来了,曾兴国吃过早饭后,曾大力就推着自行车给他送了一批货,大概有七八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