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维也纳的沦陷,原本还在争吵不休的罗马教廷突然之间变得死寂一片,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了。教皇法比奥·基吉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突然间病倒了,而且病情来势汹汹,让他迅陷入了无法言语的境地。
这一变故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罗马教廷的头上,原本的争吵和喧闹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所有人都惊愕地看着教皇那憔悴不堪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天启四十六年,公元1666年九月,朱由校突然下达了御驾亲征的圣旨。他乘着马车带着数万精锐,从圣彼得堡出,一路直奔维也纳而来。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前方战事的期待和信心。他相信,当他抵达维也纳的时候,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乱应该已经彻底平息了。
这是他对麾下将士的信任,也是他对这场战争的把握。作为一名明智的君主,朱由校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武力的强大,更取决于将领们的指挥才能和士兵们的勇气与决心。
而在前线,作为指挥官的赵良栋自然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他率领着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8月,明军攻占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的里雅斯特城,这一胜利不仅为明军打开了通往意大利半岛的门户,也让整个欧洲为之震动。
紧接着,9月,蒂罗尔地区的特伦托也被明军攻克。至此,明军距离意大利半岛的米兰公国直线距离已经不到80公里。可以说,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够进入意大利半岛,给罗马教廷带来更大的压力。
10月的寒风卷着残叶掠过维也纳的广场,赵良栋的军靴踏过满地枯黄,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他身后的明军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数万将士的甲胄反射着清冷的日光。
今时今日,正是奥地利、匈牙利全境被明军攻占的光荣时刻。
官兵们出的胜利吼声撞在断壁残垣上激起层层回音,广场上的民众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他们原本期望能够有人站出来将这些黄皮肤人种彻底赶出欧罗巴大6的梦想,彻底失败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有对前朝抱有不切实际幻想之人,自然就有欢迎明国人的百姓。有人举起破损的国旗挥舞,有人跪倒在地亲吻脚下的泥土,更多人朝着明军将士抛洒手中的谷物,金色的颗粒在阳光下织成流动的瀑布。赵良栋按着腰间的佩刀俯视这一切,眼角的皱纹里还凝着昨日战场的血污。
11月的教廷使者带着金丝刺绣的教袍来到维也纳,使者带来的锦盒里的是教皇谕令,使者颤抖的声音念到“以上帝之名命尔等罢战”时,他突然嗤笑出声。
“上帝?”赵良栋拔出腰间锃亮的手枪对准使者的绸缎衣领,“祂要是能挡住我的炮弹,再来跟我谈条件吧。”铜制铳管的寒光吓得使者瘫倒在地,被卫兵像拖死狗一样扔出营门,那卷烫金谕令则被赵良栋随手扔进了暖炉成为了取暖的引火纸。
同月的北海怒涛里,明军舰队的龙旗在硝烟中时隐时现。法国舰队的炮弹撕裂海面,明军的船帆炸出巨大的破洞,木屑混着断肢飞向高空。陈敬庭舰长咬碎了牙,对着传声筒嘶吼:“左舷齐射!撞沉那艘旗舰!”
三百艘法国战舰如同浮动的堡垒,却在明军不要命的冲撞中节节败退。当最后一艘敌舰的桅杆沉入海底,海面上漂浮的木板间还燃着熊熊烈火。清点战果时,施琅望着六十艘明军战舰的残骸沉默良久,直到旗手报告“全歼法军”,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给兄弟们立碑。”
谁也没有料到,战前被认为世界第四的法国本土舰队,在大明帝国一支偏师面前几乎没有丝毫还手之力。或许,也只有世界第一战力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能够彻底降服大明帝国海军了吧。
12月的维也纳落了第一场雪,朱由校的銮驾碾过积雪,停在刚修缮好的王宫前。哥特式尖顶覆盖着皑皑白雪,断裂的雕塑被临时换上新的石像——穿着明式朝服的文官手持卷轴,与残存的骑士雕像形成诡异的对峙。
皇帝踏上猩红地毯时,两侧的联军将领纷纷单膝跪地。他抬手拂去肩头的雪花,目光扫过宫墙上尚未填平的弹痕,忽然对身边的赵良栋笑道:“告诉工匠,这些印记不必修补,留着给后人看看,谁才配成为这里的主人。”
壁炉里的火焰噼啪作响,映照着墙上展开的欧洲地图,朱由校的手指在罗马的位置轻轻敲击,烟灰落在貂皮龙袍上,像一粒即将燎原的火星。或许,下一步自己可以亲赴罗马,去见见这位将死的教皇也说不定。
天启四十七年,公元1667年二月,整个大地一片白雪皑皑。
由近卫第1军两个师6万精锐部队作为开路先锋,朱由校乘坐着他的御驾,直奔罗马而去。
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朱由校并不觉得有丝毫的乏味。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让两世为人的朱由校看了个饱,结果这厮却爆出一句:也就这卵样,和咱家的珠穆拉玛峰差远了。
4月中旬,朱由校的御驾成功抵达了罗马。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提早一个月抵达的,可谁让他带着六万大军直接杀将过来,沿途的各公国,哪个不被这股气势给吓得屁滚尿流的呢?
何况,在他身后,还有着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谁也不敢造次不是。
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朱由校的随行人员提出了由近卫军暂时接管城防,防止朱由校入城之后遭遇任何不测。
经过半个月的紧急磋商,教廷最终捏住鼻子,同意了明人这无礼的要求。
5月1日,在城外游山玩水了许久的朱由校,骑着高头大马在教廷公职人员的引领下,进入了罗马城,这座欧罗巴人的圣地。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