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渊也不恼,继续开口:“第二个问题,假设我们的大模型被竞争对手恶意抄袭核心算法,同时对方还散布谣言说我们的模型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我们用户流失。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能主张知识产权侵权,又能主张商业诋毁,这两个案由在举证责任上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恶意’的证明标准上,法院通常会如何认定?”
这个问题比刚才深入了不少,王晓蓉的表情也认真了些,她思考了几秒,回答道:“知识产权侵权的举证责任主要在原告,需要证明自己享有著作权或专利权、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而商业诋毁的举证责任除了证明被告有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还要证明该行为造成了原告的商业信誉受损。
至于‘恶意’的认定,知识产权侵权中的‘恶意’通常看被告是否明知或应知侵权;商业诋毁中的‘恶意’则需要结合被告的主观意图,比如是否有竞争关系、是否有故意捏造事实的行为,法院会综合考虑聊天记录、宣传材料等证据。”
她回答完,又补充道:“这个问题还算有点水平,但依旧是实务中常见的问题,对我来说没难度。
林渊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那如果竞争对手是通过‘反向工程’获取我们的算法,然后进行修改后使用,这种情况是否构成侵权?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向工程的合法边界在哪里?如果我们在算法中设置了‘陷阱代码’,用于证明对方的抄袭行为,这种‘陷阱代码’在诉讼中能否作为有效证据?”
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刁钻起来,涉及到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和证据效力,属于知识产权领域的难点问题。王晓蓉的脸色瞬间变了,她不再像之前那样从容,而是拿起水杯喝了一口,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她思考了足足半分钟,才缓缓开口:“反向工程的合法边界是‘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并且不得侵犯软件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比如不得复制软件的目标程序后进行修改再发行。至于‘陷阱代码’,如果该代码是软件正常功能之外的隐藏代码,且能够唯一指向侵权行为,同时获取该代码的方式合法,法院通常会认可其证据效力,但需要注意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不能包含恶意程序。
她回答完,眼神里己经没有了之前的轻蔑,反而多了几分惊讶。这个问题己经超出了基础实务的范畴,涉及到具体的条例适用和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点,一般的创业者根本不可能了解这么深入,林渊怎么会知道这些?
林晓雯也看出来妈妈的表情不对,紧张地看着林渊,不知道他接下来还会问什么。
林渊没有停顿,继续抛出更刁钻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们计划引入外部投资,投资人要求签订‘对赌协议’,约定如果公司三年内未上市,我们需要以年化15的利率回购股份。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判例,对赌协议的效力需要区分投资方与股东、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如果我们的对赌协议是和投资方与公司全体股东签订的,同时约定了‘现金补偿+股权回购’双重条款,这种条款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有效?如果后续公司出现资金困难,无法履行回购义务,股东能否以‘履行回购义务会导致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为由主张抗辩?”
这个问题首接涉及到对赌协议的效力认定,属于公司法和合同法交叉领域的难点,而且还提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判例,对实务经验要求极高。王晓蓉的脸色彻底变了,她放下水杯,身体前倾,眼神里满是震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从容。
她从事律师行业二十年,处理过不少投融资案件,对赌协议也接触过很多,但林渊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基础条款的效力,还涉及到“双重条款”和“资本显著不足”的抗辩,这己经是高级合伙人级别的实务问题,一般的律师都未必能回答得全面,更别说一个刚创业的大学生。
王晓蓉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对赌协议中,投资方与股东签订的回购条款通常有效,但‘现金补偿+股权回购’双重条款需要看是否违反公平原则,如果补偿金额过高,法院可能会酌情调整。至于‘资本显著不足’的抗辩,需要看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否与公司的经营规模、风险程度相匹配,如果股东存在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比如抽逃出资、过度支配公司,法院可能会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反之则可能支持抗辩。”
她回答得有些犹豫,甚至还停顿了几次,和之前的自信满满判若两人。回答完后,她紧紧盯着林渊,眼神里满是疑惑和震惊:“林先生,这些问题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是咨询了其他律师,还是看了专业的实务书籍?”
林渊笑了笑,没有首接回答,反而继续开口:“最后一个问题,假设我们的大模型被用于生成虚假新闻,导致某明星的名誉受损,该明星起诉我们公司侵犯名誉权。我们能否以‘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属于工具,不应由我们承担责任’为由进行抗辩?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侵权责任主体如何认定?如果用户是通过付费方式使用我们的模型生成虚假新闻,我们作为平台方,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侵权责任,属于新兴的法律领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能根据现有法律原则和司法解释进行推导,难度极高,即使是顶级律师,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王晓蓉彻底愣住了,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她从事法律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被一个刚创业的大学生问得哑口无言。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传统的名誉权侵权,还涉及到人工智能这个新兴领域,需要结合技术特点和法律原则进行综合判断,她一时之间竟无法给出完整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