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信息化时代的序幕(13)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差异。
在不同的课本、不同的教科书上有着不同的定义。
然而在李伯阳看来,电子组件的诞生才是划分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关键。
当人类摆脱最基础的生存须求,便由农业时代进入了工业时代。
区别仅在于是仍然坚持使用人力的手工业时代。
还是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能源驱动的机械工业时代。
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只要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无论其看上去多么精密复杂,八级钳工都可以一点点敲出所有的零件。
而在这个神话时代,说人均八级钳工可能有些夸张。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神明来说,通过自己的能力制造出各种精密复杂的物件却并非什么难事。
这也是李伯阳此前散布出去的《洛书》,能够这么快就迅速普及的一大重要原因。
可是一旦进入信息时代,那么一切都不同了。
电子组件的本质是精密工程的产物,是标准化定制的量产结果。
其制造依赖材料科学、精密加工和测试技术的协同,而这些都离不开专业工具。
电容、电阻、二极体、芯片
想要真正将这些东西用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组合运用起来。
就必须将硅晶圆、金属电极、绝缘介质等内核材料进行大规模的加工。
而这些都是仅凭手工无法实现的材料提纯和精密加工。
个人在无工具的情况下,既无法获得合格材料,也无法实现微观结构控制和性能校准,几乎不可能制造出具有实际功能的电子组件。
更不用说按照统一规格,进行批量化的生产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上,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电子组件,也必须经过近百道工序,是一整条产业链的技术结晶。
在如今这个时代,就算真的有哪位神明有时间、有精力、也有能力复刻出电子组件。
可他们能够把这些电子组件批量化生产吗?
再退一万步,就算他们真的拥有了批量化生产电子组件的能力。
不同神明之间的标准都无法统一,这些不同规格、不同标准的电子组件还能组合使用吗?
这就是个体与文明的区别。
个体只需要考虑自己手头的工具是否强大、是否适用,而不用在乎它们能否和其他个体手中的工具配套使用。
文明则是以个体作为基础单位,讲究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