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公吩咐。”
“不要拘束,我反而不喜。前来,第一是从你手中再调一千精兵。”
无昊退走后,朝廷陆续的将士兵拨过来,主要军队几乎集中在镇戎军境内。无昊连破数寨砦,要重将修葺完善。还要增加一些寨砦,需要人力,需要军队拱卫修葺过程。而泾原路主要前线所在,正在镇戎军,其次是顺德军,再次是原州,泾州与渭州几乎位于后方。
因此,赵珣增兵,必须从镇戎军调拨,郑朗调动一千军队,也要从镇戎军调拨。
这一过程直到所有寨砦修建完毕,兵力才分散于各处。
“遵令。”
“还有寨砦的事,你认为要增加多少寨砦,从哪里着手。”郑朗说道。
还得交给内行人。
“郑相公,属下也想禀报。”
“是什么?”
“泾原路与延鄜路有所不同,泾原路境内也有山,但从六盘下来后,比较平缓,不象是延州,陕西与贼交界三路,延州地理位置最佳,其次环庆,最末是泾原。百姓又次之。延州与环庆有许多汉人百姓,比较容易管理。虽然延州北边多羌蕃,但让无昊带走大部李士彬的属下各族,邻近的党项诸大族与无昊有世仇,故无二心。然而镇戎军与顺德军境内诸族……
“说得好,至于各族忠心问题,我来解决,你说地形。”郑朗道。
其实顺德军与镇戎军诸羌问题始终没有真正解决,以至于后来宋朝为了后方安宁,不得不也广布兵,设立寨砦看护这些羌人。
“属下认为多设砦寨是下策,想要寨砦拱卫成铁壁,纵然朝廷派来许多军队,数量仍然不够,会被无昊逐而破之。但不设寨砦又是不妥,无昊大部前行,兵力最少会达到七八万以上。没有寨砦阻挡,会畅通无阻的南下,渭秦立即暴露在敌军手中。想阻挡,我朝多是步军,速度不够,不能及时调出所有兵力,与之对抗。就是能调出,多半也是无昊疑兵之计,放慢速度,故意让我军追上,进行设伏歼灭。”
郑朗眼中闪出一道惊喜。
狄青肯定不会开金手指,可是这一番话正好中的。
“属下也不知如何是好,只是粗选几处要冲之地,重新修建了几个寨砦,让每一寨砦有一定的兵力。”
“做得好,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前来还有一件事,想问你。”
“请问。”
“我在军中看到许多老兵,有的人居然白发苍苍,你说说看。”郑朗昨天看到后,心中产生许多想法。
按照常理,军队士兵数量越多,心中越是安全。
比如泾原路,七万兵力都不能保证所有寨砦在无昊大军到来之时,守卫好寨砦的安全。
所以接到朝廷诏书后,各边境将领都将弓箭手充入军队,保持军队数量。
这是不对的。
郑朗当时想到四个字,精兵简政。
自己不做改变,葛怀敏将会输得很惨,他调动了多少军队,七万!
几乎将泾原路所有军队调拨一空。
朝廷在泾原路也只有七万军队,还有,有弓箭手,与当地的蕃兵。大约还有一两万人,也是无昊到达渭州后,看到城头上有许多士兵的兵源。其实各将领将弓箭手正式充入军中后,再加上朝廷七万多军队到来,有可能现在泾原路能组织出来十万大军。
不过定川砦大败后,拱卫渭州可以,却没有拦截的军队,于是无昊畅通无阻的南下,直到长安城郊。
为什么任福与刘平一万左右军队给予无昊重创,葛怀敏七万军队,败得如此之惨?
郑朗心中琢磨,是不是因为这些士兵有的是混入军中,不想退休混饭吃的老卒,还有一些是朝廷强行征调过来的新兵,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
如果是那样,宁肯军队少一些,也要将这些士兵遣送回去。
这会非常麻烦的,让这些士兵退伍,要花不少退伍费。正式收纳一些勇猛有马的蕃羌进入军中,会增加军队的实力,骑兵数量,但朝廷中那些大佬未必会放心。
一个安史之乱,让这些文臣草木皆兵,谁都说服不了。
简单的将想法说了出来。
狄青沉思,最后说:“属下认为郑相公所言为善。但是兵战凶危,谁愿意呆在前线?郑相公若要大规模遣返,整个军队军心会动摇之。”
和平年代,多数人愿意呆在禁军里面混日子,一直混到老死。
但是战争到来,有生命危险,况且西北不象京城,十分艰苦,那一个愿意留在前线?特别是从河南准南各州府调来的士兵,问他们愿不愿意回家,一百个人至少有九十九个人回答,愿意回家。
郑朗要的是精兵,那来的精兵。
如今西北的军队达到几十万之众,真正精兵有可能不足两三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