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第2页)

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第2页)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治)邦,邦之德也。”

“道家有许多言论,我也赞同,可这个愚民政策,我最不喜。他们认为老百姓不开智慧,容易愚昧,遭到统治者的压迫也就能默默的忍受。此言太过谬矣!人,乃万物生灵,刘邦乃一市井无赖,却尊为天下之主。我朝太祖仅是一个小官宦子弟,青少年时乃是一个小卒,与平民百姓无异,却坐拥天下。试问什么样的政策,能使百姓智力退化,若同猪狗一样任其使逐?愚民,不是愚昧百姓,反而愚弄了自己,欺压百姓变得肆无忌惮,于是张角陈胜之流辈出不穷。所以我朝以来,重视民生,鼓励贫困子弟读书,同样的科举应试,优惠贫困家子,由是内治而安远超于前朝。这就是法,变法也。用太祖的遗言,便是从永不加田赋中延伸出来的政策。可是太祖太宗做得很巧妙,善待贫困百姓同时,也善待着豪强大户。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稚圭兄,我朝立国,若是由春入夏,天气转暖,万物生长,很快迎来秋收,但冬天就要来了,我榈还能穿着立国时的春衫吗?”

“是啊。”韩琦喜不自胜。

“但一直以来,我朝君臣一昧抓住曲解出来的祖宗家法不放,弊端已多,形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利益链。动之很难,要学太祖太宗,利益兼顾,不可好高骛远,一条条的落实。不求全面,只求做一条落实一条,碰的利益不会多,渐渐国家便能在无形中走向良性循环。”

综合起来,便是郑朗中庸的那四句话,与时俱进,包容调剂,直而温之,简而无傲!

眼下的战争只是一种手段。

一个国家的制度根本,才是国家的真正将来

现在郑朗就起来,更有体得。治国过程也是一个小心调剂的过程,比如后世,黑猫白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一下子打破了大锅饭的僵化体制。对于当时便是好的,但经济渐渐上去,必须进行调剂,阻止贫富进一步分化。这个过程得小心,要不露声色,否则另一端强大的利益链很快将你扑死,真有倒下去的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领导人,必须要改,不是愚民那种喊口号,实际自己是利益所得者的改,而是真改,小心去改。那么国家会越来越好……

宋朝也是一样的,两者是如此的相仙……

但兢易行难,没有那么简单的。

于是郑朗兢道“喝茶。”

韩琦有些失神,捧着茶沉思不语,也不喝,就在想心思。

郑朗也在做一件困难的事,他试图扭转范大夫与韩大夫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好难,好难!

忽然外面人进来禀报:“敌人有动静了。”

“行知,我们去看。”韩琦说道。那个改革留作将来,眼下战事才是主要的。

两人登上城头,看到西夏大营涌出许多将士,抬着攻城器械,拿着武器与弓箭,还有一些劲弩,西夏人很重视武器研发,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渐渐有许多武器脱颖而出。

郑朗将西夏看得一无是处,不能这样想的,西夏人立国几达数百年,也有一些可取的地方。郑朗之所以痛恨,是它对宋朝的妨碍,若没有西夏人之逼,宋朝未必有靖康之耻,这个国度再顺利发展一百年,会成什么样子?只要能顺利发展,有可能在宋朝就能迎来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因为这个西夏,使整个华夏民族渐渐步入黑暗时代……

看着敌人准备攻打定川寨,两人并没有担心。

进攻定川寨好啊,最好象渭州那样,强攻一个十天十夜,那么西夏主力军队必然会在定川寨下消耗一半有余。

定川寨可不是渭州,三万多军队,还有几千百姓,将这支西夏军队全部耗死,寨子也未必能攻破。

但场面十分惊人的。

万箭齐发,天空中到处是飞射的弩箭,就象蝗灾时的蝗虫雨一般,几乎使太阳失色。

陆续有许多人倒了下去。

王吉兢道:“两位观察使,请下城头。”

“诸位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与韩观察使怎能下去避险呢?敌寇入侵,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自我榈开始。”

咱们领头,站在第一线。

韩琦心中还有些担心,但郑朗这么说了,韩琦也不好下去。

情况很恶劣,敌人军力是寨中的军队的两倍,从十二道浮桥上密密麻麻的蜂拥而来,观之都会产生色沮。可是郑朗一句话却极大的鼓舞了士气,许多人喊道:“保家卫国,人人有责。”

郑朗扭头说道:“派人将葛怀敏提上来,别忘记了,给他穿一件盔甲。”

“喏。”两个士兵下去。

西夏人已经抵达寨墙下,城中早准备了大量滚木檑石,以及几十台抛石机,然而郑朗一直没有使用。双方继续对射,已经有了一些士兵登上城头,在城头上鏖战起来。

葛怀敏被提上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