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facebook,普及率在20年的时候也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在国内,在20年的时候威信的普及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当然,这也和威信在国内根本就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有关系。
在这边,人们更习惯通过电子邮件和朋友保持联系,并获取信息和服务。
比起在国内任何事情都会通过微信联系,米国人更习惯通过邮件来进行大量沟通。人们每天平均都会收发两到三百封的邮件,超过80的人拥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跃的邮箱账号。
这在国人看来很不可思议,邮箱那种东西,交流的效率远没有实时通信软件那么高,为什么明明更发达的米国,居然还一直都死抱着这落后的东西。
徐川有些好奇,问道:“请问你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那请问你的导师选择好了吗?向你推荐我的导师玛丽安·米尔札哈尼。”
这是唯二两个拿到数学诺贝尔菲尔兹奖的女性之一。
另外一个是来自乌克兰基辅的arynaviazovska,不过她获奖的年限并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的2022年。
2014年的时候,米尔札哈尼由于“在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间下的动力学及几何学中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当年的菲尔兹奖。
一举打破了菲尔兹奖获奖者没有女性这一空缺。
闻言,徐川这才明白眼前的这位女生是过来挖人的。
“很感谢你的邀请,但很抱歉,我拒绝。”
徐川耸了耸肩,直接了当的拒绝了邀请。
开什么玩笑?
哪怕他还没有选择导师,也不会考虑去史丹福大学。
尽管史丹福大学同样是的米国排名前五的学院,但和普林斯顿比起起来,至少在数学物理这一块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别忘记了普林斯顿还有一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者交融,形成普林斯顿学派、
而普林斯顿学派自二战崛起后、就几乎拢断了全世界所有的顶级数学家,可以说基本上任何有名的数学家都会来到这里求学朝圣。
在这里,他能学到的东西远比前往史丹福大学更多,让他放弃在普林斯顿求学的机会,转去史丹福大学,是脑子有坑么?
而且,一名菲尔兹得主当导师对他的吸引力压根就没那么大。
不说他已经拜师了两位菲尔兹奖得主,光是他自己,在两年后的数学大会上,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概率拿到菲尔兹奖的。
原本是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但他在前两个月对xu-weyl-berry定理做了扩张工作,将其延伸天文学界,并且利用这条定理延伸出了不少的成果,包括针对各种宇宙天体的参数计算等。
这为他加了不少分,掩盖了他年轻,以及只在这一方面有成果的缺陷。
数学界的诸多大奖,比如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等顶级的大奖并不怎么的关注资料,它们更重视数学成果。
只不过令人遗撼的是,这位大佬06年依旧没有去数学大会领奖,后面更是拒绝了克雷数学研究所颁发的千禧年难题大奖,拒绝了一百万米金的奖励。
虽然他证明的weyl-berry猜想在难度与级别上都比不上庞加莱猜想,但一个t2级末尾,t3级顶尖的数学猜想,依旧足够他能稳稳的拿到一枚菲尔兹奖了。
之前并不是那么保险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他的年龄太轻了,另一方面则是18年的数学大会真的可以说是神仙打架,顶级大佬云集。
这些人全都是顶级的数学家,几乎都在各自的领域对数学做出了巨大的突破,想要从他们手中抢到一枚菲尔兹奖奖牌,难度尤如登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