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大妈叫她去拿柳枝了,你俩别急,早就整上了,都有的。”宁七系着扣子走出来,”先帮我把供品收拾好。”
小姑已经在客厅忙活开了。
她打开一个精致的食盒,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五色糕点、水果和奶奶生前最爱吃的酱牛肉。”香烛纸钱我都带了,你爷爷喜欢喝的汾酒也准备了。”
宁七看着小姑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小时候每逢清明,奶奶都会牵着他的手去扫墓,至于爷爷,宁七却是从未见过。
”七七?发什么呆呢?”小姑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快来帮忙装车,咱们八点半准时出发。”
”好嘞!”宁七撸起袖子,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小姑,我买了您最爱吃的榴梿酥,放在冰箱第二层。”
小姑眼睛一亮,随即又板起脸:”又乱花钱!”但嘴角已经忍不住上扬。
这时,门外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宁七母亲云柳提着一捆翠绿的柳枝推门而入,发梢上还沾着几片柳叶。
”哎呀,霞霞来得这么早?”宁母笑着招呼小姑子,举起手中柳枝,”刚在楼道遇见隔壁李婶,她女婿从乡下捎来的新鲜柳条,非要分我一把。”她熟练地将柳枝分成几束,先插在门楣上,又给每人发了一小段,”来,都别在衣领上,老传统了。”
宁霞赶忙接过柳枝:”嫂子就是人缘好,李婶家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您。”
”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宁母把剩下的柳枝浸在水盆里保鲜。
这时,宁七正从厨房端出一盘刚蒸好的青团,两个表妹早就围了上来,佳佳眼巴巴地盯着青团:”舅妈,我能先尝一个吗?就一个!”
”小馋猫。”宁母笑着戳了戳她的额头,”趁热吃吧,待会儿上山要走好一阵呢。”她特意挑了两个咸蛋黄馅地递给孩子们,”小心烫着。”
宁霞帮着摆碗筷,突然轻声问:”嫂子,我哥今年。。。”
”。”宁母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很快又继续摆盘。
宁七立刻接话:”爷爷奶奶最明事理了,大姑更不用说。”他拿起一个青团掰开,碧绿的艾草皮裹着油亮的豆沙,”您看,连青团都跟大姑包的一个样,他们肯定高兴。”
宁母眼眶微红,低头整理祭品篮子:””
”妈,您坐着歇会儿,我去把车开到单元门口。”
清明时节,太阳在唤醒人们后,瞧瞧退场,细雨如织,天空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覆盖,雨丝连绵不绝,轻轻地、悄悄地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给这春日平添了几分哀愁与静谧。
路上,行人稀疏,脚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正应了那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宁七坐在副驾驶座上,目光坚定而深邃,车窗外的雨景在他眼中快速掠过,他的身旁,几位亲友沉默不语,各自沉浸在内心的思绪中,车内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氛围。
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显得格外漫长,仿佛每一段路程都承载着对过往的回忆与不舍。
终于,车子缓缓停在了老家公墓的入口,雨势似乎也随着他们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绵密。
宁七一行人撑起黑伞,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一步步向着那片沉睡着家族记忆的地方走去。
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与四周偶尔传来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关于生与死的悠扬乐章。
公墓之内,松柏苍翠,墓碑林立,每一块石碑都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别离的故事。
宁七一行人缓缓穿行其间,最终在一座略显陈旧的墓碑前停下脚步。墓碑上的文字已经有些模糊,但在他们心中,那些记忆却永远清晰如初,他们默默地整理着周围的杂草,轻轻擦拭着碑身,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畏与怀念。
随后,他们依次上前,将手中的鲜花轻轻放在墓碑前,花香与雨气交织,为这片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温暖。
宁七闭上眼,心中默念着对亲人的思念与感激,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所有的忧伤与哀愁都化作了无声的泪水,与细雨一同融入大地,滋养着这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
祭拜完毕,他们缓缓转身,再次踏上归途,雨,依旧绵绵不绝,但他们的心中却多了一份释然与宁静。
这一次回家祭拜,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一次心灵洗礼,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人,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个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