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平等性智,当然指得是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时候第七意识是缘无垢识跟异熟识。我们解释一下:如果是菩萨,菩萨的平等性智,当然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没有阿赖耶识,但是他还可能有异熟识,所以他会缘到异熟识,如果是菩萨,他的平等性智会缘到异熟识,有可能的;如果是佛,当然他只有缘到无垢识,他的异熟识已经消灭了,有这两种差别。
这个地方我们值得注意,这讲到这个种性的问题。这个种性跟恒审思量的我执、法执有关系。天台宗讲这个观心,它讲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空大家容易了解,前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在空性当中是杂染相、清净相都不可得。这个即假,观照现前一念心性,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当中智者大师把它汇归成四个种性,这个性相:
第一种性相就是三涂种性的性相。他说:什么叫三涂种性呢?就这个人的这念心,是增上的恶性,就是这个人我执很重的,我爱执很重。这个人他完全的生命当中,是放纵自我,那个自私的心很强,他完全不在乎别人,他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人当然偶尔也会造一点善业。但是,智者大师说,这种人的生命,大部份是在三恶道度过,偶尔有一点善业来到人间,但是一下子就失掉人身,又到三恶道去了。这个是三涂种性的,就是增上恶心,这个恒审思量里面那个我法二执非常地坚固的,也很难接受真理,很难教化的。
第二个是人天种性。人天种性他那念心是增上的善心,说他也有烦恼,但是他能够克己復礼,他能够适当地克制自己的这个自私的心情,这个私欲,使令这个私欲的活动有一定的轨范,这种人他是多数来说,是在人天里面流转的多,他偶尔会有点罪业到三恶道,但是他的根性是善良的多,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有些人他做什么事,他会为别人着想,这种人的心地,他就算偶尔造了恶业,到三恶道去,但是虽堕恶道,终不久留,因为他的根性是人天的种性强,他一下子从三恶道出来,他大部份都是在人天种性,人天的果报活动,这个是人天种性,第二个种性。
第三个是二乘种性。他内心当中那个出离性强,就是他那个我爱执已经慢慢调伏了,但是法执还是很重,他跟我空智慧相应,这种人迟早证得阿罗汉涅槃。
第四个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的特色,就是菩提心,他我执也淡泊,法执也淡泊,这个人是成就菩萨果位的。
所以我们讲,只是现前一剎那法,就是我们在这念心识当中,要判定这个人的生命的果报的差别,这个恒审思量是一个重要的一个指标,这个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你从恒审思量的一个轻重,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什么种性,可以看得出来。当然,恒审思量它只能够判定,因为第七意识它没有调整自己的能力,主要要靠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来调整。但是第七意识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它是一个重要的一个观察点,它的我爱执跟法执的轻重,这当中会影响到我们那个种性的差别,这个是讲位次。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说是由于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生起一种我执的相貌,由我执当中,带动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这当中向外就染污了前面的五度的诸行,使令我们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时候,一直认为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样子就变成有漏的业力,也就是一个杂染的一个推动了整个十二因缘的流转。若欲出离三界轮回,怎么办呢?必先勤观无我。就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恒审思量的,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唯一能够调整恒审思量,就是无我的智慧,唯一的方法。什么是无我的智慧呢?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加行智,第二个是根本智。先看加行智。
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着。
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本身没有修观的能力,就只有靠第六意识的慧心所。这个我们解释一下:从一个道次第来说,我们一开始要先持戒,就是依止这个戒法的摄持,来断恶修善。因为这个罪业是障道的,因为罪业本身是扰动的,它障碍你修学圣道,所以我们刚开始应该要避免造罪业,积极地修习善业。断恶修善以后,这个时候你身心会比较安定,这个时候要修禅定,就是修这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个专注的力量,使令内心能够超越昏沈跟掉举,达到明了寂静的状态,达到一个止的功德。这个时候,在这个戒定的摄持之下,在一个寂静的心中,再去修无我观。
这无我观怎么修呢?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讲这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灭,烦恼亦復如是。烦恼它有一定的因缘而生起,它也能够随顺一定的因缘而消失。当然烦恼的生起的因缘很多,有内在的种子的因缘,当亲因缘;有外在境界的刺激,当增上缘;还有我们的不如理作意等等。重点是还灭门,这种烦恼消失的因缘,我们一定要依止圣言量,你不能自己捏造一个方法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够说: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念念佛,把心静一下。这是止的力量,只是暂时把烦恼压住而已。
就是说:这个我执、法执的烦恼,它已经是一个生起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对治,它当然是不会自动消失掉。说是前面有一堆垃圾,我们不去扫它,它永远不会失掉。扫它的方法当然是有一定的方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一定要依止圣言量来观察。俾使无我的正解,渐薰渐着。当然这样子的观察是加行智,带相观空,就是依止文字的引导,去观察空性的真理。
再看第二个,根本智: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到了这个成熟位的时候,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就真实地现前。这个真实智慧现前,是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前面的加行智是有文字相,这个地方是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就是再依止这个智慧再数数地勤修,就是修道位,然后俱生的烦恼才慢慢地消灭。看第三段的总结: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如果我们刚出家的时候,就开始去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但是对于这个破执的法门,没有好好地下工夫,依止这样的因缘,求出轮回,不亦难乎!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菩萨道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它第一个下手处,一定要先做一个自利的功德,就是在这个内心上,做一些调伏的功夫。就是刚开始你应该从假入空,你不可以刚开始就去向外攀缘,广度众生,不可以这样。就是说,当我们刚出家的时候,我们很真实地依止一个僧团,很真实地依止佛陀的圣言量,来如理思惟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心地的我爱执的烦恼。虽然我们没有成就圣道,但是就算我们以后去行菩萨道,因为你有前面的基础,你的功夫还可以慢慢地进步。你会慢慢地进步,你有前面的这个修行的基础。
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把这个基础打下来,你这个修习一点善业,但是使令你心不安,你心中那个扰动,你不可能静下来,就是把心带回家,你心中没有个家,就是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流动。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心中能够先找到一个清净心的家,就算你后来有一些事业,有一点扰动,但是你心一静下来,马上能够把自己安顿下来,就有这个好处。你心中有一个真实的、很踏实的皈依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我们应该先对破执法门下功夫,然后再去广度众生,这个意思。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出世道无有,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时候,它对于这个染污的恒审思量,它是可以对治的,使令它消灭。
接下来我们看:
戊三、释第三能变相
问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前面说到了思量能变,这以下讲这个第三能变。我们看偈颂:
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第三能变就是了境能变,它的一个情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这当中有九门,先讲前面的六门。先看第一门。这个第一、第二、第三是有关系的。这个第三能变的功能,主要的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这个了境为性相是一个总相,第三能变的共同相貌就是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个是它共同的相貌。它的别相,开出来是差别有六种,它有六个差别,它是六个心识来共同的合作。
我们照次第上来说,先看第二跟第三,先看它的第三能变的一个共同的总相的相貌: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