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唯识三十颂讲话 井上玄真 > 第十四卷直解(第3页)

第十四卷直解(第3页)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就是您这个时候,观察您的因缘所生的这一切法,当然主要的是观您这一念心。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外境是从心所变现,所以您不要去注意外境,因为外境是随您的心活动,您的心是主宰者。观我们这念心有三种体性,第一个: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我们心会出现很多的相貌,我们会跟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会遇到很多的事情,当然我们心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善恶的情绪,这个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它容易诳惑愚夫,就是它有欺诳心,就像魔术师,他拿一个手帕,这个手帕它有这个魔术的技术,他把手帕变成一只兔子,跑过来跑过去,他又把这个手帕变成一棵树,就站在那个地方不动,或者变成一个石头,把这个手帕变成一滩水,它就是依止一个手帕,依止一个圆成实性的真如理。但是因为各式各样业力的熏习,它就出现很多的相貌,这些差别的相貌都叫作依他起性,它容易会让我们产生真实的感觉。“依他起性”就是由因缘业力所出现的一切的色法、心法,都叫依他起性。第二个: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因缘所生法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个因缘所生法,产生一个名言的分别,这个妄执就是安立的名言,当我们的名言开始活动的时候,就意谓着我们带动了一个我执、法执的出现。这个分别的我执、法执一定要依止名言,没有名言的分别,这个我执、法执不能活动,至少分别起的不能活动,只有俱生的,这个时候就是落入了徧计执了。第三个: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我们在面对一切的色心诸法的时候,我们能够修无分别智,或者用念佛的因缘,或者持咒的因缘,来破除我们心中的这个相续的名言,观察我空、法空。我们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法的真如理,它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譬若虚空,这个时候我们就超越了我们心中的名言,看到了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叫“圆成实性”。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看到了绳子,看到很多依他起性,各式各样的绳子,有打蝴蝶结的绳子,有打各式各样的绳子。但是我们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我们心中是有这个名言,哦,他是一个蛇,安立这样的名言,这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个蛇的影像拿掉,想办法把心中名言的这个蛇的影像先去掉。然后我们会看到原来它是一个麻,它的本质不是一个肉,是一个麻,然后看到这个麻以后,我们才知道它是由麻所编的绳子。您一定是先看到圆成实的道理,它是一个麻,然后您才能够看到依他起。

但是重点是,您要赶快把您心中的蛇的影像拿掉,就是破徧计执,所以唯识的观法是破徧计执的。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好,我们这个看实际的修行方法(《补充讲表》第三十八面):

(二)正明“唯心识观”

这个当中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说: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个修唯心识观,用唯识的观法,我们可以分成坐中修,跟历缘对境修,先看坐中修:在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我们应该刚开始不要说一切时、一切处,刚开始您可以在一个佛堂当中,找一个阿兰若,一个寂静处,先修止,把心中的散乱心把它整理一下,让心达到明了寂静的相貌。

这个时候您观察,知唯是心。说我们心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境界相,好人、坏人,亲属、冤家,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知唯是心”。其实这些境界都是我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离开我心中的名言,这些亲属、冤家都不可得。“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或者我们的心住在一个什么的境界,您都应该观察。勿令使心落入无记,或者是向外攀缘,而不自觉知。

就是说,您应该知道,您心中出现一个蛇的影像,这个蛇的影像,知唯是心,是您自己安立出来,不是外在有一个蛇的影像,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对人事的认知,其实是自己的名言安立的,不是外在的真实的人事是这样子的相貌。我们已经看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我们被我们无始的名言给障碍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够突破自心的名言,我们就很难解脱无始的这个等流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从这样的观察去突破,就是您所认知的一切境界,都是您心中的名言安立的。

您在这样子的一个境中观察的时候,在念念之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我们这念心,想到一个我们的亲属,我们遇到我们好因缘的众生,我们会对这个众生安立很多好的名言,这个人非常地善良,非常有礼貌,非常慈悲。这个时候我们在缘这个境界的时候,因为这个境界他安立很好的名言,您内心感到一种温馨的感觉;当我们缘另外一个我们过去恶缘的众生,我们开始对这个众生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人他胸量狭小,嫉忌心又重,瞋心又重,这个时候,我们出现的感受是一个负面的感受,这个境界在心中出现的时候很不舒服。

到底谁给我们温馨的感觉?谁要给我们温馨呢?其实是您自己的心给您自己的,因为您对他安立了一个好的名言,这个名言让您温馨了;您对这个人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这个境界伤害您。但事实上,当我们把这两个众生,您把您心中的名言全部洗掉的时候,还他个本来面目的时候,这个一切法是个如的境界。所以您自己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让您自己产生一个好的感受,您自己安立一个不好的名言,让您产生一个压力的感受。

所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而不是外境本身它有分别。外境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那样就是那样,它由业力的因缘,它出现了,等到因缘结束了,它又消失了。它只是宇宙间遵循着一个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一个如是的轨则而已。问题是,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因缘法,我们安立很多很多个人情绪的名言,使令我们产生快乐,也使令我们产生痛苦,所以讲“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道理。好,我们看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当然,我们从过去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感到人事有很多的差别,这个人有好处、有短处,这个人是个好人、坏人,世间上有是非、得失、衰、利、有、无,有各式各样差别的知见,无量的诸想。但是这个想,都不是外境会自己出现,就是一切境界末曾有想,起于分别,是您的内心自己生起的。

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我欢喜喝牛奶,我把这个牛奶安立很好的名言,当我想到牛奶的时候,我心中就出现说:这个牛奶是非常滋养,它能够让我的色身健康,我有体力拜佛,我有体力打坐,果然我喝牛奶很受用。所以这个牛奶在我的生命当中,扮演一个滋养我的角色,这件事情维持了好几年。

后来我看到《楞严经》,佛陀在《楞严经》它劝我们最好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免得跟众生结恶缘,包括动物的肉、血、牛奶、皮毛,都不要用。当然大智慧的佛陀的开示,我们身为佛弟子应该遵循。这个时候我就为了对治义,我开始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说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不干净的,是动物的东西,以后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牛奶它对我的生命已经不再扮演一个滋养的角色,它是一个负面的。

这个时候我想,奇怪!我以前的牛奶对我是受益的,现在这个牛奶对我是伤害的,这个心中名言的力量非常地大。就是说“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东西是由业力所变现给我们的痛苦、快乐,但是这样的成份不多,这样的时间很少,直觉地反应,有一些业力的东西,反而是大部份的时间,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所苦恼的成份多。

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内心,对某一个人事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感到温馨的感觉;而我们也由于自己的名言,安立一些冤家,安立一些敌人,也把某一个人安立他是您的敌人,然后您在心中伤害您自己。而这样的第六意识的情绪的功能,在您的苦恼跟快乐当中,佔了大部份的角色,第六意识居着主导的地位,这个了境能变的力量,超过了阿赖耶识的业力。

因为阿赖耶识的业力,除非您受到一个很大的业力的痛苦,那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直觉。但是忧跟喜的感受,它长年在我们的心中是长时间的,而且这个念头您不断,它会累积下来,愈来愈厉害,今生如此,来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定要强迫自己,突破自己的徧计执,破除心中的名言。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出现的一些果报,它本身没有所谓的长短好坏,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差别相,它只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它很真实地把您的业力变现出来,所谓好坏长短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安立名言。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一切的差别的境界,是由您内心想像出来的。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我再讲一次。说有一个母亲,她生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有一天,她到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儿子用功情况。她到大儿子的地方去,看到大儿子白天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这个母亲非常生气,摇摇头,叹一口气:“哎呀!”就走了。到这个小儿子的地方看看小儿子的用功情况怎么样,一看,这小儿子也打瞌睡,手上也是拿一本书,她内心很欢喜,点点头走了。

这个时候父亲回来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这母亲就报告她心中的心得,说:这个大儿子这小孩子不行,懈怠,没有善根。“这怎么说呢?”说:“这个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您看,他平常不拿书还不见得打瞌睡,一拿到书本打瞌睡。”“小儿子呢?”,“小儿子很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连打瞌睡都不忍心把书本放下,可见得他平常是什么境界。”

这个母亲她看到了同样的影像,她看到两个儿子都拿着书本,但是这两个儿子在她的心中出现不同的名言,一个是精进的,一个是懈怠的。如果这个母亲她不断她的相续心,她跟大儿子的恶因缘会生生世世结下去,她跟小儿子的善因缘也会生生世世结下去。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种爱憎取捨,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所谓的境界相是您自己的名言安立的,离开您心中的名言,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而自见有差别,这个圣人告诉我们的真理是这个意思。我们看结劝:

三、结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