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河底有不少干扰搜寻信号的东西,工作人员没有马上找到沉锚地点。而在移动过程中,潜水钟不可避免略有上浮,钟体底部的河水也会重新涌入一些。
但这不影响什么,因为内部充盈着高气压,水不会漫延到舱室里。
在整个搜寻过程中,工作人员使用细长的铁丝,逐段探查水下疑点,最后在接近100米的河道中找到了船锚。
找到船锚后,工作人员把结实耐用的吊钩,与船锚相连,再利用潜水钟里的起重设备,把它吊离河底。
在整个打捞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以用特殊装置的电话,和指挥桥保持联络、沟通信息。他们身不沾水,工作起来比较轻松,这一趟搜寻总体上成本不高,较为经济。
展示完PPT、视频资料后,施密特先生笑道:“Infact,theinspirationforthissalvagemethodcamefromAristotlesdivingconceptinthe4thcenturyBC。(其实,这种打捞方法的灵感,来源于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一种潜水构想。)
“Thisdivingconceptutilizestheprincipleof‘atmosphericpressureandwaterpressureresistingeachother’(这种潜水构想,利用了“大气压与水压相互抵抗”的原理。)
“Wepressacupupsidedownintothewaterbecausethereisairinsidethecup。Aslongasthemouthofthecupisbalanced,themiddleofthecupcanremaindry。Assumingweputatissueinit,itwontgetwet。Putacandlelight,itwontgoouteither。(我们把一个杯子倒扣压进水里,因为杯内有空气,所以在入水时,只要杯口保持平衡,杯子中间就能一直保持干燥状态,假设我们放一团纸巾它也不会被打湿;放一盏蜡烛灯,它也不会熄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Itisobviousthatthedivingbellislikeacup,andthestaffareliketissuesandcandles。Withtheprotectionofair,wecancarryoutsafeandconvenientsalvageoperations。”(很显然,潜水钟就是杯子,工作人员就是纸巾、蜡烛,有了空气的保护,我们就可以进行安全、方便的打捞作业。)
讲至此,施密特先生微笑着鼓掌,对这项发明表达敬意,在场嘉宾也都被他的情绪感染,纷纷鼓起掌来。
其实,“大气压与水压相互抵抗”的道理,在我国初中物理里就已经学过了。不过,大道至简,能把这些看似简单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确实也是了不起的事。
掌声雷动,郭超仁不能免俗,但在鼓掌之时,心思猛然一动:要是把潜水钟做得特别大,能覆盖“长江口四号”的船体,或许可以直接下水去作业?这不就是变相进行了“围堰发掘”?
这么一想,郭超仁心情激动,忍不住摸出手机,想把这想法说给师父听。
不过,打开微信时,他看到“童婳”的头像跑到最上面,便顺手戳了戳。
童婳:超仁哥,嘿嘿,你往最后一排瞄一眼。
发微信的时间,就在一分钟前。
郭超仁微微一讶,心说,不会吧?
扭头一看,诶?
最后一排,坐着一个红衣女子,眉眼弯弯,可不就是童婳吗?
喜欢江海潜寻()江海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