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说状元,榜眼、探花,至少也得是个进士。
父亲当然希望家里的男儿有出息,但男儿没出息啊,只能让李蒹葭这个女儿家上了。
族长父亲因为名门望族的关系,特意去托了关系,托到了朝中一位教皇帝练字的
&ldo;翰林供奉&rdo;,让他问问皇帝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让他女儿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都
是男人去参加科举,女子去参加科举的,凤毛麟角啊。
那翰林供奉就偷偷去打听皇帝的意思,说:皇上,听说最近闽南出了一个才女,文
思敏捷,满腹经纶,也是一有趣的事。
皇帝听了,特别感兴趣,就说:哦?还有这等才女?
&ldo;是!那才女在闽南一代,名声颇高,许多秀才举人都推荐那女子来参加科举,可惜……&rdo;
&ldo;可惜是个女儿身?&rdo;皇帝笑了笑。
翰林供奉连忙说是。
皇帝想了想,说:女儿不能当官,但有才华,却能做一私塾先生,京城有一&ldo;有教
书房&rdo;,说的是&ldo;有教无类&rdo;,无论男女、孩童、老人,皆可以去读书,如果这女子
能中个进士,实在适合去那&ldo;有教书坊&rdo;里当个教书先生,也不辱没她的才学。
&ldo;皇上所言极是。&rdo;翰林供奉说。
皇帝说:待会拟一张&ldo;文令&rdo;,递与闽南主管科举的王彦生,告诉王彦生,特事特
办,不许阻挡那女子科举‐‐这次,要用这女子,杀一杀那些读书人的锐气,让他们
知道知道,这天下之大,奇人无处不在,便是一女子,也能在科举上,让男儿颜面
皆失!
翰林供奉听了大喜。
皇帝开了&ldo;绿灯&rdo;,李蒹葭自然顺利的参加了科举。
不过,李蒹葭参加科举后,势如破竹,乡试发榜,高居第一,中了&ldo;解元&rdo;。
开了春,李蒹葭再次赶往京城赶考,进行礼部主持的会试,妙笔生花,写出了锦绣
文章,成为了&ldo;贡士&rdo;,贡士中,再次名列第一,拿下了&ldo;会元&rdo;。
连续两次考试,李蒹葭都拿到了头筹,犀利无比,像是一根锥子,非常顺滑的扎进
了一块丝绸里!毫无阻碍!
京城里头,一些赌场,暗押这一届的状元,其中最大的热门,就是李蒹葭。
一时间,京城老百姓,饭后谈资,都是那个女子天才‐‐李蒹葭。
除了闲谈的闲人,李蒹葭的七个哥哥都偷偷的去了京城,他们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李蒹葭只差最后一次殿试了‐‐只要参加了殿试,很大可能都是&ldo;同进士出身&rdo;了,到
时候,整个状元世家,就成了李蒹葭做主了。